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正经历今年以来最强的高温天气过程,南北方多地同时受到高温高湿的影响。今明两天(7月4日至5日),中东部地区的高温将达到本次过程的最强时段。高温天气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如何防范和应对这些“高温病”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高温天气下,人体排汗机制可能崩溃,从而引发一系列热相关疾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表示,高温相关的疾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高温直接引起的热相关疾病,如热疹、热水肿等,严重时可发展为重症中暑,如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另一类则是由高温引起的慢性病急性发作。
热疹是由于汗腺堵塞导致的皮肤炎症,表现为红色小疹子,常见于颈部、胸背等易出汗部位。热水肿则是因为高温环境下血管扩张、体液滞留引起的手足肿胀,常见于突然暴露于高温或久站久坐者。持久的高温高湿环境下,可能会引发重症中暑,其中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大量流汗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引发肌肉疼痛性痉挛,称为热痉挛。热衰竭是高温脱水的中度症状,表现为大量出汗、乏力、头晕、恶心等症状。最严重的高温急症是热射病,发生时核心体温会超过40℃并伴随意识障碍,户外劳动者、运动员、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为高危人群。
高温天气还可能加剧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的发展。高温会使血管扩张、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高温还可能降低机体的屏障保护能力,引起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如果大量出汗导致脱水,会有增加肾损伤的风险。此外,高温还可能引发情绪波动、烦躁焦虑、认知障碍等问题,间接增加人际冲突和意外事故风险。
通常情况下,气温越高、高温持续时间越长,发生中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就越高。研究发现,我国人群健康最适宜的温度为22.8℃,超过适宜温度后,气温越高,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越高。当日平均气温达到29℃时,相关死亡风险增加15%。极端高温对人群健康不利影响的程度明显高于中等高温。根据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21年高温导致全球44.2万死亡,其中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受到影响。2010至2019年,全球高温相关儿童青少年发病率和患病率平均每年上升1.46%和1.25%。2020年,全球高温热浪相关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负担较1986年至2005年平均水平上升85%。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表明,1979年至2020年间我国高温热浪相关死亡负担增加4倍。
通过全球荟萃分析研究发现,低强度高温热浪可增加6.7%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而高强度热浪导致的死亡风险增加高达18.9%。在我国,高温热浪通常在发生当日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影响可持续约3天,且我国每年首次高温热浪导致的死亡风险高于非首次高温热浪的风险,因此做好高温热浪事件下的防护和准备对保护健康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