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基建领域的奇闻异事总能超出人们的想象。耗资2亿卢比、耗时十年修建的立交桥,在即将通车时因一个近乎90度的急转弯震惊全球。这座位于中央邦博帕尔市的立交桥,司机需要像玩现实版《神庙逃亡》一样,上演惊险的急刹甩尾,稍有不慎就可能车毁人亡。
面对公众质疑,工程师们解释称“土地有限,别无选择”。但这并未平息众怒,7名工程师被停职,两家涉事公司也被列入黑名单。然而,“死亡直角桥”只是印度基建问题的冰山一角。贾坎德邦一座花费22亿卢比、历经42年建成的大坝,启用仅22小时就溃决。官方将责任归咎于“老鼠打洞”,但调查揭露背后是严重的偷工减料和监管缺失。孟买的戈哈莱大桥翻新后与巴菲瓦拉桥对接时,两端出现近两米的高度差,验收报告却标注“完全合格”。恒河上的新修大桥不到14个月就二次坍塌,施工记录消失,建材以次充好的黑幕浮出水面。
这些令人咋舌的基建项目遵循着印度独特的“基建三定律”:预算翻倍、工期拖延、质量归零。背后是一条庞大且触目惊心的腐败链。某公路项目实际用于建设的资金仅占总预算的10%,其余资金被层层盘剥。一位揭露此事的记者惨遭杀害,尸体被水泥封入化粪池,成为印度基建腐败最残酷的注脚。
在博帕尔立交桥项目中,承包商夜间偷偷使用劣质材料施工,监管方则放任“死亡弯道”从图纸变成现实。这种官商勾结的潜规则被称为“三七分账”,每个环节都有人中饱私囊。就连厕所建设项目也成了腐败重灾区,29亿卢比投入后,近40%的资金去向不明。村民们看着那些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门锁损坏、污水倒流的“新建厕所”,只能无奈地继续露天如厕。
项目从审批到施工需经过7个部门盖章,漫长的流程导致效率低下。一位官员直言:“等批示下来,建材价格都不知道涨了多少回。”成本不断被推高,却无人负责。
当印度高喊“印度制造”的口号时,技术短板暴露无遗。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耗资129亿美元,因盾构机问题陷入停滞。印度为避开“中国制造”,向德国订购盾构机,结果发现设备是中国生产、德国贴牌。因未支付尾款及中国稀土材料出口管制,三台盾构机滞留中国港口。印度尝试自行组装,却连基本部件都拼不起来。
印度在技术方面表现出自卑与傲慢并存。号称“万年一遇事故率”的自研“Kavach系统”,十年时间仅覆盖全国2%的列车。2023年奥迪沙邦三列火车相撞,近300人失去生命,彻底戳破了这个技术神话。莫迪宣布2035年建空间站、2040年登月,但印度连载人航天都还没实现。计划2025年用国产火箭送航天员上天,可无人测试到2024年才启动。这种违背科学规律的“赶超”被网友嘲讽为“要么送上天,要么上西天”。
莫迪雄心勃勃的“基建超级大国”蓝图在现实中不断破碎。“钻石四边形高铁计划”本想复制中国高铁的成功,日本以0.1%的超低息贷款中标孟买 - 艾哈迈达巴德段。十年过去,508公里的高铁线路仅完成23%,1.8万亿日元的投资,超半数消耗在征地纠纷中。外资望而却步,农民因补偿过低提起诉讼,市民因担忧高铁表面太滑无法“挂人”而抗议。当日本质疑工程延误时,印度竟然还要求追加投资,使项目变成了一个无底洞。
最终,普通民众为这些闹剧买单。经济上,基建项目平均超支率高达68%,民生投入被严重挤压,国内还有1.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生命安全也无法保障,大桥坍塌、列车脱轨、水坝决堤等事故频发,无数人因此死伤,家园被毁。亚马逊在印度卷入200多起诉讼后退出,俄罗斯用石油换来的卢比只能购买鱼罐头和国债。
恒河岸边,坍塌的桥梁与停滞的高铁机械残骸构成了一幅充满讽刺意味的画卷。日本承包商在东京为千亿日元的坏账发愁,美国投资人从孟买股市撤资,而印度的工人们依然扒在火车顶棚上艰难回家。当博帕尔市民围观那座“神庙逃亡桥”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工程设计事故,更是一个深陷腐败泥潭、技术虚胖、制度陷阱的社会缩影。莫迪口中宏伟的载人航天器和空间站计划仍在演讲中“翱翔”,可印度老百姓脚下,连一座能安全通行的大桥都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