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开抖音、小红书,总能看到“日本要沉没”的吓人标题。YouTube上1400多个相关视频狂揽上亿播放量,直接把“日本7月5日大灾难”顶上了各国热搜。今年连订东京迪士尼门票都不用抢了——往年五一挤破头的日本游,今年退单率居然超过30%。
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末日预言起源于一本1999年出版的冷门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这本书最近被炒到10万日元(约5000人民币)的天价。作者龙树谅在书中提到“2011年3月大灾难”,结果当年真的发生了311大地震,这书瞬间被封神。今年网上疯传的“2025年7月5日大灾难”,其实来自2021年再版时加的三张手稿——上面潦草地画着滔天海啸,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
东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指出,大家只记得2011年说中的那次,却忘了这本书还有几十个没应验的预言。就像算命先生蒙对一次,大家就把他当神仙。更有意思的是,70岁的龙树谅老太太今年四月特意登报澄清:“那些日期都是我做梦随手记的,千万别当真!”可惜这声明就像往大海里扔石子,根本激不起水花。
看着网上越传越邪乎,日本地震专家们集体出来灭火。熊本大学的横濑教授拿着数据说话:“我们监测到吐噶喇群岛今年前四个月地震326次,听着吓人吧?但其实都是3级左右的轻微震动,平均每天震两次,对岛民来说就跟闹钟似的。”他指着电脑上的板块运动图解释:“地壳板块互相挤压是常态,要说能预测具体哪天出事,那真是科幻电影看多了。”
日本气象厅的最新报告更扎心,目前全球最牛的地震预警系统,提前三天预测7级以上地震的准确率只有12.7%,比抛硬币强不了多少。倒是富士山的监测数据值得注意——山下岩浆库比五年前膨胀了15%,不过专家说就算真喷发,也得是几十年后的事。这些正经科学预警没人关心,反而漫画里的随手涂鸦成了全网焦点。
现在打开淘宝搜“日本防震包”,销量前十的店铺这个月都涨了300%以上。有网友爆料,某些卖应急物资的商家,白天在网上发末日预警帖,晚上直播卖逃生包。台湾网警最近抓到的水军团伙更夸张,用AI换脸技术冒充专家,把地震知识科普视频篡改成“实锤末日预言”。
大阪道顿堀的章鱼烧店主山田大叔愁容满面:“往年这时候中国旅行团早把店挤满了,现在中午还得自己吃剩的章鱼烧。”携程数据显示,原本订好五一去北海道看樱花的中国游客,近六成改成了三亚游。有北京白领在退订时留言:“虽然知道不靠谱,但带着孩子实在不敢冒险。”
在距离东京1000公里的恶石岛,渔民小林家的故事让人心酸。他家祖传的民宿四月本该爆满,现在却空着八成房间。“镇上超市的应急手电筒都卖断货了,大家嘴上说不信,身体却很诚实。”小林指着仓库里堆成山的矿泉水苦笑。更魔幻的是,岛上年轻人自发组织的防灾演习,居然参考了漫画里的海啸场景。
东京新宿的居酒屋里,25岁的上班族美咲喝着闷酒:“公司前辈天天在群里转发末日贴,害得我天天做噩梦。”她的遭遇不是个例,日本心理援助热线四月接到的焦虑咨询暴涨200%,多数都是年轻人。
日本政府这次算是体会到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滋味。外务大臣上川阳子亲自拍短视频,用中日英三语保证日本安全。东京地铁站里循环播放的辟谣广告,制作费就花了3亿日元,可民间调查显示,18-30岁的年轻人里,相信政府能应对大灾难的还不到四成。最打脸的是日本观光厅的骚操作——花大价钱请网红推广“安心日本游”,结果评论区被“7月5日必死”的留言刷屏。
站在横滨港看着灯火通明的集装箱码头,早稻田大学的佐藤教授说破真相:“当所有人都在讨论虚构的末日时,真正的危险是我们忘了怎么应对真实灾难。”她的团队调查发现,天天转发末日帖的人里,七成连家里的灭火器过期了都不知道。
中国地震局的专家说得实在:“与其盯着漫画家的梦,不如看看日本世界第一的地震预警系统。人家能做到地震波抵达前30秒预警,这才是保命的关键。”在仙台市的311大地震遗址,导游每次都会指着10米高的水位线说:“记住这个真实存在过的数字,比幻想末日有用一万倍。”
这场闹剧终将在2025年7月6日的晨光中收场,但它暴露的问题值得深思。当68%的日本网民承认“明知是谣言还是忍不住害怕”,我们是不是该想想,在短视频横行的时代,怎样才能不让科学输给故事?也许答案就在身边——检查下家里的应急包,参加次社区防灾演练,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远比转发一万条末日帖更有用。说到底,地球46亿年来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与其担心漫画里的末日预言,不如学学祖祖辈辈面对海啸的经验:晴天修屋顶,总比雨天补破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