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商界和体育界关于中国足球的争论再次出现。这些讨论往往开始得莫名其妙,发展过程中各说各话,最终在上了几次微博热搜后被其他话题取代。然而,对于中国足球而言,仍需在孤独与愤懑中寻找光明。当前关于中国足球的讨论已经很多,但真正有价值的见解却很少。这篇文章或许逻辑有些混乱,但也反映了足球在中国社会中的复杂生存环境。作为从业者,我认为中国足球自身的发展水平较低且方向存在问题,而要走出困境,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帮助,从国家政策到个人建议都至关重要。足球行业需要的是基于尊重、理解和思考后的真知灼见,而不是网络上的挖苦和嘲讽。
这些年听到许多关于足球的误解。最初我试图解释和争辩,但逐渐意识到这是大环境对足球的一种非理性刻板印象。常见的误解包括:顶级球员收入过高、市场无用论、中超金元盛世不再以及女足应比男足挣得多等。
关于球员收入,中国顶级球员的收入主要来自俱乐部,国家队补贴和奖金只占一小部分。虽然过去几年中超球员收入极高,但随着足协限薪令的实施,目前本土球员顶薪已控制在300万/年左右,与邻国联赛相当。实际上,在房地产+足球生态崩塌的大背景下,很多中超球员成了苦苦讨薪的对象。
关于市场无用论,有人认为军事化管理是解决之道。这种观点忽略了现代足球结合了文化、教育、科技、传媒等多个维度的社会产物。单一以竞技成绩来孤立发展足球,注定会失败。职业足球运动员首先是一个具有完全人格的社会个体,采用军事化管理可能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会限制发展。
关于中超金元盛世不再,很多人认为足球一文不值。实际上,过去的高投入只是资本运作的一部分,而非足球本身的问题。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在中国仍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只是需要更合理的方法来激活。
关于女足收入,尽管女足在亚洲杯夺冠,但这并不能代表中国足球整体的职业发展水平。男子足球的商业化程度和价值远高于女足,因此薪酬也相应更高。在国家队层面实现同工同酬是合理的,但在职业联赛中讨论男女足薪酬平等并不现实。
误解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足球人口太少。只有亲身参与过足球,才能理解这项运动的复杂性和困难。现场观看高水平比赛也能加深对足球的理解和情感。此外,足球的发展与其他行业相比,也有其独特性。例如,电影产业在国际上也存在差距,但并未受到如此多的批评。
尽管有诸多挑战,但中国足球仍有希望。在上海,成年人对足球培训的需求旺盛,这可能是社区足球的雏形。在各地,踏实做青训的人越来越多,家长也开始认识到足球对孩子的重要性。中国足协推出的官方App“绿茵中国”也为草根足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也在推动相关报告的编译,为足球治理提供参考。
作为从业者,我们希望整个社会能够给予足球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让这个行业能够远离喧嚣地慢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