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朋友圈几乎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平常有什么事都会发到朋友圈里,一方面是可以跟人分享和互动,得到一些想要的情绪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为将来留下留好美好的回忆。
毕竟从某种角度来说,朋友圈真正的观众,其实只有未来的自己。
然而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他们几乎不发朋友圈,甚至有些人从来没发过,难道他们真的没有想要与人分享的吗?
是为人比较低调,不想被人知道太多私生活,还是懒得拍摄,懒得记录,活得丝毫没有仪式感?
一般情况下,从来不发朋友圈的,往往是以下这五种人,每一种都很常见,其中数最后一种最不简单。
一:比较低调,害怕被人看穿的人
夏目漱石在《心》中说:
“我们出生在这个充满自由、独立、自我的时代,作为代价,我们不得不学会品尝孤独的滋味。”
的确,孤独才是人生中的常态。
而有些人之所以不发朋友圈,就是因为已经跟这种状态和解了,他们觉得没有人懂他,有些东西发了也是白发,与其哗众取宠,引
人注目
,不如保持低调,默默过好自身。
再说若是被人看穿了真实面目,反而容易失去神秘感,也失去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何必呢?
二:注重隐私,活得比较谨慎的人
朋友圈是一个小型的公共场所,你发出去的每一条朋友圈,好友都能看到,可你怎么确定这些好友里,有没有人在试图算计你呢?
如果暴露太多个人的隐私,难免会被人盯上,而有些人曾吃过这方面的亏,导致对他人不再信任,于是宁愿不发朋友圈,也不愿意让自己再次承担这种风险。
这种人活得比较谨慎,为人也比较稳重,做事虽一板一眼,去也值得信任,值得托付。
三:不注重仪式感,懒得记录,也懒得分享的人
跟前两种不同的是,这种人不发朋友圈纯粹是因为懒得发,他觉得没什么好发的。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当下的感受。
如果你当下是快乐的,幸福
的
,那么这种感觉你自己知道就行了,为什么要跟别人说,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呢?
说得多了,别人还有可能眼红你,嫉妒你,而这无异于自找麻烦。
类似的观点珍妮特·温特森也说过:
“生命只是时间中的一个停顿,一切的意义都只是在它发生的那一时刻,不要等,不要在以后将这个故事。”
简单理解就是活在当下,如果你已经活在当下,那么是否记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内心的充实和平和。
四:没有攀比心和炫耀欲,只想过好自己的人
其实每一个人在发朋友圈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想过满足虚荣心,他们渴望被人关注,渴望被人点赞或评论,渴望得到期待中的情绪价值。
然而有些人刚好相反,他们不仅不期待,反而会觉得这种心理有些幼稚。
他们内心早已没有了攀比欲和炫耀欲,他们只想默默过好自己的生活。
五:内心强大且成熟,没有社交需要的人
有这么一类人,总是痴迷于在朋友圈里打造人设,他们表现出来的样子,并不是真实的样子,而是他们想让别人以为的样子。
也就是说,他们所有的展示内容,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交需求。
比如曾经爆火的“假名媛”事件,她们之所以在朋友圈包装自己,无非是为了达到骗人的目的。
而有些人内心足够强大,也足够成熟,他们没有社交需求。
他们明白,人脉的本质是等价交换,你不优秀,发什么都没用,与其伪装,不然让自己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