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7日15时09分15秒,由深圳、北京、河北、山东等地的中学生航天爱好者们自主研制的气象探空火箭“飞燕一号”在青海冷湖成功发射。这枚火箭全长1.52米,发射升空1分钟后,遥测显示最高海拔达到10555.7米,地面站成功接收到气象数据,标志着火箭发射成功。
“飞燕一号”的总设计师是来自深圳的一名高二学生王裕宁,他当时刚满17岁。王裕宁表示,“飞燕一号”这个名字寓意着参与设计和制造的少年们像自由翱翔的飞燕一样,承载着他们的梦想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对于这次成功的发射,王裕宁感到非常兴奋,并认为这是他们团队以及全国青少年航天爱好者在航天道路上不断探索精神的体现。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原副主任周岫彬提到,此前我国还没有中学生制造出一枚能达到8公里以上高度的火箭。“飞燕一号”实际达到了10.5公里的高度,这给了这些年轻人们极大的信心,也激励他们继续研究第二枚、第三枚火箭。
“飞燕一号”启动研制时,王裕宁在深圳燕川中学读高一。他与一群同样怀揣航天梦想的少年们从各地奔赴北京的一个航天科普基地,学习专业知识并分工合作,目标是设计出8公里级探空火箭。初步设计完成后,他们返回各自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推进火箭的设计和实验工作。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王裕宁和他的小伙伴们完成了火箭从设计、实验到加工、集成、装配和测试的所有工作。聂云杰同学表示,通过这个项目,大家不仅学会了协同合作,还掌握了大量学术知识。王裕宁详细记录了整个项目的流程和细节,为未来的发射做好准备。
在青海火箭发射现场,王裕宁和同学们共同成立了青少年火箭爱好者联盟,为全国更多青少年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高乐同学表示,他们希望下一枚火箭能够超过“飞燕一号”的高度,并且逐步提高。
从小,王裕宁就对火箭充满兴趣,甚至曾跑到垃圾站捡拾纸筒制作火箭模型。他的妈妈展示了这些年王裕宁制造火箭留存下来的两箱宝贝。王裕宁回忆说,自己小时候看到神舟九号发射的场景深受震撼,从此对航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小学六年级,他写了一万多字的文章用公式推导行星轨道;初中时,他在阳台上做火箭发动机实验。虽然最初家人有些反对,但最终还是支持了他的梦想。
中考时,王裕宁特意选择了一所拥有航天实验室的学校——燕川中学。高一上学期,他牵头组建了“红箭航天社团”,并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成功发射了火箭模型“燕中一号”。之后,王裕宁和网上结识的航天爱好者们组成跨地域团队,对火箭进行升级改造。
2024年6月,王裕宁和伙伴们在北京航天科普基地系统学习了火箭专业知识。经过11个月的努力,“飞燕一号”终于在2025年5月底进入发射倒计时。5月27日,王裕宁迎来了难忘的时刻。他表示,只要有一个航天梦想,课本里的公式和定理就能变为火箭,直冲云霄。
如今,王裕宁在学校里创办的“红箭航天社团”已经发展成为“燕川中学火箭俱乐部”,成员规模大幅增加。他不仅造火箭,还给同学们讲解火箭知识,带领更多同学一起追逐航天梦想。邹小新书记表示,王裕宁带领同学们自主学习和探究未知世界,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王裕宁经常利用午休和课间时间学习《星际航行概论》,并通过制作火箭模型来提炼知识点,传授给同学们。
王裕宁说,高考后他打算从事科创相关行业,未来决心做更大的运载火箭,甚至希望有一天能带爸爸妈妈去外太空旅行。他相信,只要敢于逐梦航天,课本里的公式和定理就能变为火箭,直冲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