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通过关税清单对14个国家实施阶梯式税率,其中包括日本、韩国、南非、印尼、柬埔寨以及老挝和缅甸。这种设计背后隐藏着精密的经济打击逻辑,特别是针对日本对美国670亿美元顺差中的汽车零部件部分。
汽车产业链受到严重影响,丰田预测8%的涨价将导致北美年销量减少50万辆,并且其墨西哥工厂的变速箱生产线已经暂停。三星在越南的芯片封装基地也面临选择:要么承担35%的关税,要么支付迁厂到美国增加的28亿美元成本。美财政部使用的“(逆差额÷对美出口额)×100%”公式核定税率被批评为违背经济学常识。
当特朗普签署关税暂缓令时,政策已陷入自我撕裂。90天缓冲期内,仅越南和英国达成初步协议。欧盟要求美国先解除对德系汽车的惩罚关税,印度则坚持农业补贴议题不可谈判。彼得森研究所模拟显示,40%关税将使东南亚电子产品对美出口暴跌60%,美国消费者需为进口商品多付12%费用,低收入家庭年支出激增1800美元。美国企业圆桌会议警告称,200万制造业岗位流失正在倒计时。《大美丽法案》带来的3.3万亿美元赤字中,关税收入仅能覆盖2.8万亿。此外,Medicaid工作条款将使1180万人失去医保,SNAP改革威胁4000万弱势群体。
面对美国的关税战,新兴经济体正在重构规则。印度向WTO提交报复清单,马来西亚援引《东盟反经济胁迫公约》启动法律程序,美国12个州总检察长联合起诉关税令违宪。区域联盟也在瓦解美元霸权,如东盟建立农产品与电子产品的共同关税壁垒,金砖国家推进去美元化结算网络,日本在RCEP框架下启动亚洲清算网络。越南纺织业60%原材料依赖中国,中越共建的谅山保税区使原料“境内流转”规避美国关税,中国对东盟出口中间品三年增长64%。
美国财长贝森特对华释放信号耐人寻味。中国商务部明确提及限制稀土出口,而美国90%的永磁体依赖中国。特斯拉被迫签署溢价40%的赣锋锂业长单,暴露了美国新能源产业链的脆弱性。尽管美国对中国商品综合税率仍达40%,但中国4月贸易数据显示,对美出口环比下降19.8%,对东盟出口激增37%。凯投宏观测算指出,RCEP区域内贸易每提升1%,可消化对美出口2.2%的损失。贝森特“几周内再见中国同行”的喊话,实为8月1日暂缓期到期前的绝望倒计时。若中国拒绝接盘,美国将面临全球贸易坍塌的风险,世贸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萎缩1.5%。
特朗普的关税战略正陷入三重终结者循环:经济逻辑崩塌、政治同盟瓦解、历史周期律应验。彼得森研究所认定40%税率已超过60%贸易封锁临界点,再加税无异于经济自戕。欧盟启动《反经济胁迫法案》,东盟13国发表联合声明,金砖国家协商统一反制。世界银行预警本轮贸易战或使全球GDP增速放缓0.8%,超越2008年金融危机的拖累效应。马斯克痛斥“关税是给全球化的棺材钉钉子”,沃尔玛货架因东南亚断供出现30%缺货率,特朗普的关税战车已驶向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