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标志着一系列智驾技术标准的开始,后续将有更多细节标准陆续发布。进入2025年下半年,华为正在逐步拉开与其他车企在智驾技术上的差距。中汽中心、清华大学和华为联合发布了关于智驾辅助功能行业标准的白皮书。自动驾驶的法规和标准制定过程中,华为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9月华为ADS4即将推送更新,汽车行业可能很快进入自动驾驶商用时代。
这一系列动作引发了连锁反应。一方面,众多车企争相挤进第二梯队,即使面临被指责为“期货”的风险;另一方面,许多车企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难以追上华为和小米的技术水平,自主研发显得遥不可及。
华为的余承东表示,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不仅处于第一阵营,而且是第一名,并有信心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华为乾崑智驾ADS 4将在今年四季度实现高速L3商用,2026年之后实现高速/城区低速L4。一个多月前上市的尊界S800首次搭载了ADS 4,展示了部分L3功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也表示,他最近一个月每天都在体验ADS 4 Beta版,感觉非常流畅。
监管部门对L2级辅助驾驶的收紧促使车企更加关注L3级自动驾驶的竞争。主管部门已经给出了L3的具体时间节点:2026年批准第一批L3新车上路。这使得各家车企纷纷抢滩L3,并展开人才争夺战。然而,多家传统车企在招人方面遇到了困难,尤其是在超一线城市。
目前明确宣布L3时间节点的企业不多,除了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外,长安汽车计划在2026年实现全场景L3。由于小米事故的影响,长安原计划在今年4月份进行L3验证测试被迫中断。L2辅助驾驶监管的收紧导致国内车企的智驾能力出现了分层。
作为“辅助驾驶安全新国标”的标准制定者之一,华为已经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当华为稳坐第一并试图拉开差距时,其他企业只能争夺第二梯队的位置。手拿第二梯队入场券的企业包括比亚迪、吉利、长安、东风、广汽、奇瑞、长城等主流车企,以及小米、“蔚小理”、零跑等新势力。
过去一段时间,业内普遍认为自动驾驶的迭代离不开有效的数据训练。虽然理想、奇瑞、小米、吉利等车企宣称数据量已经超过1000万Clips,但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这些数据量并不直接反映智驾系统的优劣。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如城市NOA的渗透率与使用率越高,对企业进行数据训练越有利。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城市NOA功能的市场渗透率达到22.0%,首次突破20%。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指出,很多车企在发布会上吹嘘端到端、VLM、VLA等技术,实际上技术水平并未达到。特斯拉近期经历了一系列自动驾驶事故,小鹏G7也因车机系统升级问题延迟交付。小鹏G7 Ultra版本的自研算法晚于芯片上车,显示出自研智驾系统的难度。切换芯片方案后,智驾系统需要多次迭代才能达到理想水平。
目前公布L3路线的多家车企背后都有华为的身影。例如,长安与华为合作开发L3,岚图与华为深度合作研发L3级智能架构。吉利的智驾战略中也有前华为人的参与。比亚迪虽然没有公开宣布L3计划,但其智驾新车将迎来大规模OTA更新,背后有供应商Momenta的支持。
中汽中心、清华大学与华为联合发布的《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到要帮助用户选择“好用好开、安全放心的智驾辅助车型”。余承东呼吁鼓励优秀生发挥,华为成为“标准”后,智驾领域的座次排序正在重新洗牌。车企面临的智驾人才短缺问题,单靠自身可能难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