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放大个案质疑校园开放 理性看待偶发冲突!近日,上海一高校学生疑似被校外人士打伤,引起广泛关注。7月2日凌晨,该校保卫处发布声明表示,学校高度重视6月30日晚在南区体育场发生的冲突事件,已成立工作专班与公安部门协同联动,积极配合依法调查处置。学校坚决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并将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强化校外来访人员的文明行为管理和引导,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安全稳定。
据媒体报道,冲突起因是一名学生在校内跑步训练时被足球砸中头部,当时情绪激动并骂了几句。后来发现踢球的是两名校外小孩,该学生与小孩家长发生言语冲突,随后因身体不适倒地,小孩家长持续脚踹学生。受伤学生被送往医院治疗。
警方已经介入调查,相信会根据调查结果依法界定责任。一些人质疑开放校园是否构成对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威胁,担心这会导致学校大门重新关闭。然而,社会舆论一直呼吁高校开放校园,让社区居民共享学校资源。此次事件前,校外人员可以带孩子进校园,孩子可以在学校足球场踢球,展示了较高的校园开放程度。
如果没有发生这起冲突,在校学生和校外孩童一起在操场上运动、锻炼,本应是大学校园对社会开放的温馨画面。但校园对社会开放后确实增加了校园不安全因素,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压力,影响了校园正常教学秩序。人们对此有所疑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人都会从自身立场和利益角度出发看问题。大学开放校园需要做好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在校生利益以及服务社会之间的平衡。
对于偶发冲突,理性的态度是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调查,明确责任归属,围观者不必夸大“冲突”,学校也不必因个例而收紧其开放程度。高校可以在坚持开放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开放后的校园安全管理,并与所在街道、社区共同制定社区居民使用大学资源的文明公约,实现校园资源的有序开放和充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