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捞女」,让全球男人疯狂买单 情绪经济下的愤怒红利!吴宇伦在2016年来到一座陌生的大城市,住在月租500元的城中村单间。白天上班,晚上跑外卖,月底收入不过两千多块。他没有太多朋友,生活平淡无奇。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女主播陈欣欣,她甜美善良但命运多舛。陈欣欣声称自己母亲生病,直播公司逼债,榜一大哥骚扰不断,请求吴宇伦帮助。吴宇伦信以为真,开始给她充礼物、转账、借钱,最终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包括爷爷留给他的50万元遗产。然而,某天陈欣欣彻底消失了,微信拉黑,电话空号。吴宇伦这才意识到,自己只是她众多“鱼塘”中的一条,而她是一个“捞女”。
这不是真实的社会新闻,而是今年6月19日上线的一款国产互动影游《情感反诈模拟器》的开头剧情。玩家将扮演男主角吴宇伦,在被“捞女”欺骗后,创立“反捞女联盟”,潜入捞女组织内部展开复仇计划。游戏原名叫《捞女游戏》,因舆论争议被迫更名。尽管如此,这款游戏仍然迅速走红。
游戏定价33元,首发期间打折至29.04元。据官方透露,至少需要卖出37万份才能回本。但仅上线5天,销量就突破了68万份,登上国区热销榜第一,全球排名一度冲进前三。根据估算,截至6月25日,《情感反诈模拟器》已售出超68万份,全球营收约340万美元;按国内售价计算,总收入接近2000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天营收超过400万元人民币。
不同于传统游戏,《情感反诈模拟器》采用全程实景拍摄和真人演出,共分为7个章节,单线体验时间大约5小时,可互动素材总时长达7.8小时。制作方称这是国内首部“情感反诈互动影游”。游戏之所以能吸引几十万人买单,原因之一是对现实的映射。虽然制作团队声明“纯属虚构”,但不少玩家发现剧情中有许多现实案例的影子,如“胖猫事件”、“翟欣欣案”等。游戏中的一些细节也与现实生活中的“感情骗局”和“舔狗故事”相似。
游戏引发共鸣的同时也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它有助于推动更理性的婚恋观,但也有人批评它通过刻板角色设定放大了女性负面特质,故意制造性别对立。游戏第二天就被迫更名,导演胡耀辉的B站账号遭到封禁,多个平台上的官方账号相继下架,粉丝群解散,“互助留言板”功能关闭。
争议的核心集中在“捞女”形象。批评者认为,几乎所有主要女性角色都是捞女,涉嫌性别歧视,强化了男性在亲密关系中的受害者身份。但也有玩家指出,完整体验游戏后会发现,这些女性角色并非单一的“反派”。例如,主播陈欣欣接近男主是为了给罹患癌症的母亲凑手术费,网红唐晓甜被MCN公司压榨,情感博主宋诗琪经历了三段失败婚姻才变得疏离冷漠。她们的行为背后各有故事,动机并不完全是金钱,也夹杂了恐惧、生存压力和对感情的逃避。
随着剧情推进,玩家还能解锁“恋情档案”,学习如何建立、发展和经营健康的亲密关系。游戏团队的初衷或许是传递一个信息: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无条件投入,要学会保护自己。行业分析师张书乐指出,这款游戏的爆红不仅在于内容,还在于其精准的话题设计,通过性别标签、情感冲突、复仇剧情制造强情绪,再通过社交平台放大讨论,形成热度闭环。
现实中,23岁的研究生林阳也曾在语音直播间里刷了近1000块钱,体验了一把“现实版DLC”的恋爱。他不觉得自己被骗,更像是在以清醒的方式参与一场“带剧本的感情体验”。在他看来,“捞女”并不是某类女性的专属称号,而是一种社会角色。这种认识源于他在休学期间接触过大量现实版本的情感博弈,让他对感情更加谨慎。
游戏表面上讲的是“反诈”,实际上指向的是两性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崩塌。这也引发了更多关于“捞女”词汇泛化的讨论。越来越多女性发现自己因为性别被默认处于“嫌疑人”的位置。这种极端情绪并非来自游戏本身,而是现实世界中的情绪走向不受剧本控制。
《情感反诈模拟器》的初衷是警示情感操控,试图引导玩家进行更理性的关系思考。但玩家究竟是从中收获了警醒,还是把它当作一个宣泄的出口,或许才是这款游戏真正留下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