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东局势,吃瓜群众总是边刷新闻边咂舌,满脑子疑问。伊朗刚喘了口气,以色列就在加沙对难民中心发动袭击,这波操作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
被轰炸的不是哈马斯主力,而是手无寸铁的难民。停战协议坐热没两天,以色列轰掉的难民中心,死的巴勒斯坦老百姓比以色列自己在“真实承诺”中死的人还多。以色列的理由是哈马斯来抢物资,他们是在“维护正义”。但这种说法很难令人信服,哈马斯收拾难民物资是否属实尚存争议,联合国也在场,用得着以色列动真格上导弹吗?
内塔尼亚胡的算盘显而易见,只要还想连任,就得顺着右翼势力呐喊,对外放火,拉紧国民情绪。巴勒斯坦难民成了最方便的替罪羊。所谓“物资防流失”和“安全红线”,全成了遮羞布。以色列现在可能不敢直接对付伊朗,但选择了一个“软肋”——“什叶派抵抗之弧”历经连番暴击,早已七零八落。伊朗虽然表面未失五脏六腑,暗地里却一口老血噎在嗓子眼。多年经营的盟友一夜之间全坏了胎,心痛不已。
伊朗高层估计也清楚,跟以色列掰手腕不容易,战略耐力才是关键。过去多次“可以逆风翻盘”的节点,全错过了。这次爆发直线硬刚,虽然证实以色列没那么无敌,但“抵抗之弧”被打得零零散散,谈未来整合还得靠一场“涅槃”级大奇迹。
美国插手更是成惯性,补给以色列弹药。据说美帝这几天运输机架架落地,弹药一车车补到以色列手里。表面停火,暗处却在“恶补弹药”。伊朗就像个被人按在水下猛憋气的壮汉,好不容易抢口气,头还刚抬起来,旁边的以色列、美国又盯着你喘不喘匀。
现在谁还相信会有“永远的停战”“永久的安全”?伊朗如果再把主动权全数交出去,每次都挨打了再处理,结局显然是“被动挨削”,毫无招架余地。伊朗要想走出困境,完全取决于下一步敢不敢像样地“反客为主”。
中东乱局“剧本杀”写了几十年,换了一拨又一拨主角,看多了反倒麻木。屏幕外的我们很轻松,屏幕里的难民哭声和爆炸声却一天都没断过。这局面,没人能笑得出来。表面是一个停火,谁都休养生息,谁都按下暂停键,可暗地里,危机一波压过一波。伊朗想“死里逃生”,要么真刀真枪破釜沉舟,要么回家洗洗睡。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似乎注定没有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