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高铁梦历经二十载,最终化为泡影。原本计划连接南北经济的“大动脉”因国际合作中的执念和外交策略的反复无常而未能实现。邻国中老泰铁路的成功建设,让越南在区域发展中被彻底绕开。
早在2006年,越南规划了一条长达一千五百多公里的高铁线路,沿途设二十三个站点,预计每年能为GDP带来近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如果当时抓住机会,越南或许早已成为亚洲新动脉的一部分,将狭长国土无缝对接到全球供应链中。
然而,宏伟蓝图最终只停留在绘图板上。问题不在于技术和愿景,而是根深蒂固的心态。当预算高达几百亿美元的超级工程摆上桌面时,越南决策层并未表现出紧迫感,而是希望通过精明算计撬动全世界资源。
越南向日本、中国和欧洲各国寻求合作,开出的合作清单几乎是在许愿。资金方面,要求超长期贷款且利率趋近于零;技术方面,要求合作伙伴毫无保留地转让全套核心技术,并培养出一支独立操作所有环节的本土团队。此外,还规定项目中百分之四十的零部件必须在越南本土采购生产。
面对这些苛刻条件,国际上的合作伙伴纷纷退出。日本的新干线团队因利息全免的要求而放弃,中国的中铁集团提出五十年运营权的方案也被否决。越南担心国家经济命脉被外国人控制,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过往教训。例如,河内的城市轻轨项目中,中国公司遭遇了工程款回收困难的问题。
这种单方面的利益诉求让潜在伙伴望而却步,导致越南陷入困境。同时,越南的“竹子外交”策略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不可预测性,进一步削弱了国际合作的信任基础。前脚刚与某国签订备忘录,后脚就可能在敏感问题上制造摩擦,这种做法对需要长期信任的重大基建项目来说是致命的。
与此同时,周边国家如老挝、柬埔寨和泰国通过务实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老挝的中老铁路通车后,经济迅速增长;柬埔寨的德崇扶南运河开工,内河航运直通大海;泰国则通过中泰铁路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竞争力。
邻居们的快速发展映衬出越南的落寞。如今,越南总理范明政亲自推动高铁项目,但已经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和国际合作中的信任。二十年前嫌日本报价高,二十年后预算膨胀至六百七十多亿美元,技术断层依然巨大。越南能否亡羊补牢,尚不得而知。这个持续了二十年的高铁梦,已成为国际合作史上的反面教材,留给越南追赶的时间已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