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出汗时别立刻做这些事 避免健康风险。夏天从炎热的室外回到家,总会大汗淋漓。有人会在这个时候喝杯冰饮料或对着空调吹,还有人选择冲进浴室洗个澡。其实,这些做法轻则不利于暑热排出,重则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夏季大量出汗后要避免做以下几件事:
出汗有助于散热、保持体温稳定。但出汗后如果做错了这几件事,容易导致感冒、头痛,甚至增加心脑血管负担。
出汗后立刻洗澡会使身体毛孔受热张开,人体血液处于高速循环状态。热水会加快血液流动,增加血液向皮肤及肌肉内的流量,所剩的血液不足以供应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造成缺氧。如果是冷水澡,毛细血管受冷急剧收缩,体内循环血液供应减少,会导致心跳加快和血压异常。
对着空调冷风直吹会使得环境温度变化巨大,体温骤降,可能导致感冒、腹泻等病症,还会给心脑血管增加负担,对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更加不利。
大口猛灌冰水饮料会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使原来开放的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胃肠炎、腹泻。这种“骤冷”还可能使血管收缩,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梗、脑栓塞等严重问题。
湿衣服在身上自然干也会带来问题。出汗衣服也会跟着湿透,不要长时间穿着湿衣服,以免感冒。过多的汗液会刺激皮肤,如果衣服透气性较差,汗液浸渍可能会诱发马拉色菌毛囊炎、痱子。
坚持待在高温环境中容易导致中暑。已经大量出汗后,要及时避开“热环境”,进入一个相对凉爽干燥的环境中,缓解不适感。
人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在37℃左右,是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调控的。在相同环境下,出汗多少与个体的基础代谢、汗腺数量、汗腺的发达程度、汗腺的分布偏好等都有关系。
爱出汗也可能是疾病的信号。如果你比周围人更容易出汗,不妨排查一下是否存在以下情况:甲亢、糖尿病、自主神经失调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艾滋病等。
大汗后,这样做利于健康:
用毛巾擦去汗水时,浑身大汗时稍微休息一下,等汗收了再用温水冲澡,也可用干毛巾或温热毛巾擦,此时皮肤毛孔及毛细血管可迅速张开,有利于热量更好地散发出来。如果用冷毛巾擦,皮肤受到冷刺激,导致毛孔紧闭,毛细血管收缩,体内积热散发不出来,使人更烦热。
尽快换掉湿衣服,平时尽量穿纯棉透气的衣服,大量出汗后,有条件者要尽快把湿衣服换下来,避免着凉或引发皮肤疾病。
及时补充水分,先用温开水漱口,缓解口渴;10分钟后可分几次喝少量的电解质水,补充大量出汗丢失的盐分。半小时后可饮较多的水,以满足人体各器官新陈代谢的需要。每次100~150毫升即可,不要一次喝太多。如果觉得不够解渴,过3~5分钟后再喝一点。
适当吃点“酸”味食物,平时出汗较多的人,多吃些豆制品和奶制品等含钙多的食物,以及土豆和蘑菇等钾含量丰富的食物;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吃些红豆、绿豆、燕麦等粗粮,适量吃些动物肝脏。酸味能敛汗止泻、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可以吃些酸枣、葡萄、山楂、草莓、菠萝、芒果、猕猴桃等酸味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