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回应学费上涨54%!今年高考成绩发布后,志愿填报工作正紧张进行。此时,部分高校学费上涨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并非所有高校和地区都上调了学费,但确实有多个省份如上海、吉林、四川、山东、陕西、安徽、云南等宣布调整公办高校本专科学费标准,并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例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因9万6的天价学费被推上热搜,四年学费接近40万。北京交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费也从8万5涨至10万5。东华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学费更是五年内翻了近十倍。
公立大学同样面临学费上涨的压力。今年4月,云南宣布公立本科学费平均上涨10.5%。上海、山东、吉林、四川等地从2023年开始上调学费,华东理工大学因学费涨幅高达54%而备受批评。
家长对此感到困惑,担心孩子的教育成本增加。学费上涨的背后是全国大部分高校财政状况不佳,资金短缺成为普遍问题。高校经费主要依赖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2023年高等教育支出预算比2022年减少39.6亿,而高校预算开支却大幅增加。清华大学预算达410.93亿元,浙江大学为309.01亿元,上海交通大学为265.16亿,北京大学为222.47亿。财政支持减少,高校只能通过提高学费来弥补资金缺口。
政策导向也推动了学费调整。多地推行“基准学费 + 浮动机制”,允许高校根据专业培养成本自主定价。例如,云南规定“双一流”高校优势专业可上浮20%,上海明确“双一流”学科学费可上调10%。工科、艺术类等高成本专业的学费涨幅更大。
普通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四年的费用也不容小觑。按最低的公办大学学费计算,一年5000元,四年共2万元;生活费每月2000元,四年共计9万6千元。加上入学时的住宿费、材料费、保险费以及购买手机、电脑等必需品,初步估算总费用约为13万6千元。然而,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略高于4万元,学费上涨对家庭来说意味着更多的经济压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学费上涨,学历的价值却在下降。教授们的PPT多年未更新,网课和AI课程泛滥,就业率惨淡。社会优质岗位减少,外卖员和网约车司机等兜底职业也趋于饱和。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2年本科毕业生人数达1076万人,虽然就业率达到89.6%,但只有约一半人选择单位就业,其余多为自由职业或半年内未找到工作。美团报告显示,2023年外卖骑手中超过1700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生占比近20%。这表明,本科学历在某些行业中的实际价值有限。
面对这一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以减轻学生家庭负担。2024年,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名额翻倍,达到12万名,标准提高到每年1万元;国家助学金标准也从3300元提升到3700元。高校还需从事业收入中拿出4% - 6%用于资助学生,并动态调整勤工助学岗位薪酬。这些措施旨在确保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