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学校内被校外人员殴打,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再一次将“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对全社会开放”的话题推到了舆论场。支持的、反对的、中立的,各种声音都有,却鲜少有人追问:作为校园真正的主人,大学生对"开门政策"究竟有多少发言权?
教育部鼓励高校开放本为美意,可当操场变成校外孩童的足球场、自习室沦为游客打卡点、食堂长队挤走饥肠辘辘的学子,学生的基本需求却在"开放大局"中被悄然牺牲。更有甚者,如上海交大事件所示,人身安全竟也成了开放代价。
大家普遍将开放简化为"开不开门"的技术问题,却选择性遗忘开门后"谁受影响最深"。预约名额如何分配?活动区域怎样划分?违规行为谁来监管?这些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理应最大程度上听取学生的意见。
当上海交大被打学子拒绝调解、坚持追责,他捍卫的不仅是个人权益,更是学生群体对校门开放的话语权,对校园治理的参与权。象牙塔的门怎么开?答案很简单:把政策麦克风递给真正在里面学习生活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