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求职季,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规范企业招聘行为,但隐性歧视、以“性格测试”为由筛选求职者等新型歧视现象依然存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3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9%的受访应届生表示在求职中遇到过歧视,且院校水平更低或学历更低的受访者遭遇歧视的比例相对更高。65.4%的受访应届生坦言遭遇就业歧视会导致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
周晴是北京一所985院校的2024届硕士毕业生,本科就读于二线城市的一所普通院校。她投递了许多简历却未能进入笔试环节,分析后认为第一学历不是名校可能是被刷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第一学历歧视是受访应届毕业生遇到最多的就业歧视问题,获选率为52.1%。黄柳是杭州一所职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她感到自己和同学在求职中遇到最多的是学历歧视问题。有些岗位直接把学历限制在本科以上,还有一些虽没限制学历但最终录取的是学历更高的候选人。性别歧视也是求职中的主要苦恼之一,工科女生楚甜经常被问及个人情感状况和生育计划等问题,而男生则多被问及工作地点等。
除了学历和性别歧视,应届毕业生还面临户籍所在地、学校所在城市、容貌颜值、年龄和个人情感状况等方面的歧视。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王理万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人才过剩导致企业用人标准越来越高,有些企业甚至提出与岗位核心能力无关的招聘条件。此外,当前惩治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使得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歧视行为都难以得到有效处罚。大学生虽然维权意识增强,但就业歧视不易举证,维权成本也高,很多学生遇到歧视只能选择换一家试试。
屡次因学历问题碰壁,黄柳在后续求职中的表现受到影响,求职心态逐渐发生变化。她担心如果同事的学历都比自己高,会做得不如他们好。就业歧视也让黄柳被迫降低了求职期待,有时连职业规划都不想做了,只想将就找一份工作。刘萱是一名研一学生,她认为就业歧视会打击毕业生的自信心,导致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进而退而求其次,到自己不喜欢、不满意的企业和岗位中,陷入职业期望落差。就业歧视直接导致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加剧了就业不公平,还可能加重一些毕业生的焦虑情绪。
王理万指出,就业歧视使得毕业生求职的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变高,影响他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对企业来说,在招聘中设置过多苛刻要求会造成社会层面的人力资源浪费,也缩窄了企业自身的选择面。在招聘中用一些所谓的硬性标准筛掉原本优秀的人才,导致没能选拔出真正适合的人才,这对求职者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不利的。
就业歧视会给毕业生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感到悲观和自我怀疑、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增加就业难度以及降低职场预期等。参与本次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专科学历占19.6%,本科学历占67.8%,硕士研究生占11.0%,博士研究生占1.6%。男生占39.6%,女生占60.4%。所在院校为双一流的占29.4%,非双一流的占55.9%,高职(高专)院校的占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