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贵州一公司在招聘中要求求职者先进行550道题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不做就无法推进面试流程,并将测试结果设为硬性审核标准。公司HR表示“E(外向)人肯定不要”“我们想要内向的人”“E人跳槽机率高”,这些言论引发了大量网友热议。
网友“鲨鲨”介绍,她在面试贵州筑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运营岗位时,被公司HR要求先进行MBTI测试。HR明确告知她,要以MBTI结果严格招人,并声称想要招聘“ISTJ”人格的员工。“现在找工作还要匹配MBTI?第一次见,有点离谱。”
MBTI测试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通过四个维度(外向E/内向I、感觉S/直觉N、思考T/情感F、判断J/知觉P)将人格划分为16种类型。测试结果为四个字母组合,如该公司提到的“ISTJ”员工即为:内向、感觉、思考、判断型人格。
记者以求职者身份联系涉事公司,实测招聘流程。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田女士介绍,求职者必须先完成550道MBTI测试才能进行下一步流程。 “不做就没什么好聊的。我们的测试是目前全国最专业的,用于测试求职者的执行力、分析能力和策划力。”该HR声称,公司负担测试的成本同样很高,每测一人公司要付费99元,“我们就怕招聘到错的人。公司要内向(I)的人,E(外向)人肯定不要,E人跳槽机率高。”
耗时近1小时,记者认真完成了550道MBTI的测试题,发现题目围绕职业定位、风格、动机、优势和价值观五个方面开展。面对典型的“E人”型结果,该公司HR明确表示,记者不适合这个岗位。她进一步解释,公司重点会看测试结果中反映的工作分和财富分。“工作分高表示爱加班,工作分低表示不爱加班;财富分高表示愿意高薪,财富分低表示爱躺平。”对方称,公司需要爱加班、愿意高薪的员工。同时,该HR也承认,虽然测试结果并非100%准确,但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这种将MBTI测试结果作为招聘的硬性标准,甚至存在明显人格类型倾向的招聘方式,引发了诸多质疑。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许多“MBTI求职速成指南”“教应聘者伪装MBTI性格”的攻略贴。有求职者调侃,“面试被问MBTI了,请问各位领导喜欢哪个人格我可以演”。有网友直言不讳:“MBTI这个东西会变,我每隔一段时间测出来都不一样,压根没有可信度。”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陈志林认为,MBTI在招聘中谈不上“很靠谱”,因其测试结果容易失真。MBTI测试属于“类型论”工具,但现代心理学更倾向用“特质论”评估个体。若求职者提前了解测试逻辑,可能刻意选择“理想答案”。MBTI的信度和效度在学术研究中争议较大,尤其难以有效预测工作表现,因此仅靠MBTI招聘并不科学。
资深HR唐静承认,目前MBTI测试确实常用于求职,从整个招聘流程看具有一定科学性。不同的岗位确实能对标一些适合MBTI性格的人选,如果前期能够匹配,会降低公司的培养成本,降低员工流失率。但唐静明确指出,“完成550道题的MBTI测试题才能进行下一步面试”,企业的这个行为很荒谬。题目数量不合理,大多数企业的题量约为几十道。企业仅凭测试结果武断地判断求职者会不会跳槽,适不适合岗位缺乏依据。它只能起参考作用,若直接拿它去否定求职者的综合素质,明显很片面。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助理研究员施婧葳指出,企业让劳动者做MBTI测试并不违反劳动法规定,但若将测试结果与是否录用挂钩,就明显构成对特定“性格”求职者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