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下跌后,买房更倾向于实际消费而非投资。这种心态促使更多年轻人选择“树景房”。在他们看来,树景房不仅风景优美,而且通常位于低楼层,性价比高,无需付出太多溢价就能享受更好的居住体验。工作节奏已经很紧张了,年轻人们很难不对这种推窗见绿的生活动心。树景房的流行也与当前市场状况有关。房地产上行时,房子价格飞涨,没有人关心窗外景色如何,只想着尽快入手。但如今,房子不好卖了,需要新的亮点来吸引买家。树景房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经济价值有限,但情绪价值很高。
95后的苏娜力排众议,在北京买下了一套二手房。这套房子位于4楼,楼龄近20年,硬件条件一般,但挂牌价却比同小区同户型的房子贵了30万。苏娜被其独特的“树景”所吸引,客厅窗户被几棵高大的银杏树占据,次卧则对着一株茂密的槐树。尽管周围朋友劝她不要被装修迷惑,丈夫也觉得步梯4楼太高,但她还是决定买下这套房子。站在窗前,她久违地产生了拥有一个家的冲动。
苏娜在北京漂泊近10年,换过至少7个住处,租房时最看重的是通勤距离。但自从两年前准备买房后,她的要求逐渐提高,特别是对窗景的要求。她看过很多房子,有的采光和户型不错,但窗外对着大马路或乱糟糟停放的大卡车;有的塔楼里的房子窗户很大,但窗外只有对面密密麻麻的单元楼。相比之下,这套4楼的树景房显得生机勃勃。每去看一次,几棵银杏树的叶子都会多一点、绿一点,她的心也在一点点冒出新芽。一个月后,苏娜拥有了这套两居室。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树景房,它们通常分布在低楼层,窗外绿色盎然。虽然有采光不好、蚊虫多等问题,但年轻人更看重第一秒心动的感觉。姜岚也是其中之一,她原本预算有限,想要一套南北通透的房子,但中介推荐的一套东西向的房子让她立刻决定买下。窗外浓密的绿意让她毫不犹豫地下了决心。
罗西来自江苏的一个四线县城,也在北京买了一套树景房。在家乡,窗外就是银杏树和葡萄藤,但在北京生活多年,她发现想住进绿色是多么不容易。最终,她为那套树景房动心,尽管成交价超出了预算,但看到银杏树和榆树在风中摇晃,她认定了这里就是未来的家。
尽管树景房打动了很多年轻人,但目前市场上,树景的价值似乎仍是一个玄学。愿意为它付费的人还是少数,更多人看重的是朝向、楼层等核心要素。王梦是一名房产中介,她观察到愿意买树景房的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像苏娜、姜岚这样想要回归自然的年轻人,另一类是自媒体博主,他们把树景房作为办公地点,拍摄视频展示理想生活。
对于这两类群体来说,树景房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树景尚未产生溢价,甚至还有压低房价的作用,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装修。至于低楼层的一些缺陷,年轻人并不在意。比如反水问题可以通过更新管道解决,花费不过几千元。所谓的不吉利也不是问题,苏娜认为当代年轻人对玄学的态度是“为我所用”。
除了年轻人,还有一些高净值用户也喜欢树景房。对他们来说,好风景就像呼吸一样简单和理所应当。然而,有时景色太贵,不得不在考虑预算时最先抛弃。在北京,不同区域的景观标注着不同的价格。姜岚说,自家的房在通州,所以只花360万元就能拥有这么多绿色,但如果是在朝阳、海淀,那就不一定了。
苏娜觉得,自己大约有30%的房款都是给窗景付费的。住进去后,满眼的绿色提高了她的幸福感。每天一睁眼,蓝天、白云、绿树映入眼帘,上午8、9点时,外面的阳光照得屋子很暖。她开始珍惜这样的早晨,久违地早起做早饭,家里的宠物们也很喜欢这个新家。自从拥有树景房后,生活里的四季重新变得分明,这让她感觉到时间的流动。
市场变化也改变了年轻人的购房想法。房价下跌后,买房更像是一种实际消费。姜岚买下房子时,已经不太担心未来的涨跌,只考虑住进去的生活体验。树景成了重要的因素。几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房地产上行时,房子一天一个价,没有人会在意窗外的风景。现在,房子不好卖了,需要叠加新的滤镜来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而树景是最好的滤镜。
相比其他景观,树景相对容易获得。在北京,景观本身就很珍贵,但许多小区都有树,普通人距离它并不遥远。更重要的是,当下的年轻人更加认可树景带来的情绪价值。树景房的流行反映了人们拥抱自然的心境,类似于“公园20分钟”理论和户外徒步等生活方式。年轻人会去公园里抱一棵树,看一只鸟,用最低的成本得到抚慰。
苏娜闲暇时会一头扎进自然里。春天,她特意去看圆柏,夏天盯着绿化带里的月季。自然和植物的存在让她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了不一样的感知。罗西也是如此,疫情后的这两年,她更向往走出家门,爬山、徒步,观察一棵树。她下载了一个App识别植物,春天到了,先是玉兰盛放,再是垂丝海棠,荷花又冒出了花骨朵。她第一次感觉到“四时有序”。
年轻人喜欢树景房不足为奇。尽管他们可以包容树景房的大多数缺点,但有一件事是需要避免的最大雷区——窗外的树是否有可能被砍掉。姜岚就经历过这种情况,刚买下房子后,发现窗外的老厂房被拆了个精光,她害怕树也会跟着消失。她甚至上网搜索在北京砍掉一棵树有多难。那时,她从未如此关心过一棵树的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