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可以看到许多以台湾地名命名的街道和社区,如台北路、高雄路、苗栗路、宝岛社区和云林街等。这些名字不仅体现了两地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反映了两岸一家亲的情谊。
台湾青年在武汉工作生活,追逐并实现着自己的梦想。7月4日,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开幕,一系列充满活力的青年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选择来到武汉这片热土学习、工作、创业和生活。他们带着梦想与专长,与武汉青年携手合作,在文创、新经济、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播撒创意的“种子”。
薛颖穜是一位来自台湾屏东的导演,他将家乡特产红薏米带到了武汉,并在这里创办了红薏米文化传媒(武汉)有限公司。2018年,他参加武汉“金银湖杯”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时,被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潜力所吸引。他与武汉本地伙伴查钢合作,致力于通过视频、IP文创、游戏等形式传播武汉本土文化。薛颖穜还开发了“武汉方言小剧场”,把武汉话融入动画剧情短片,制作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武汉。
陈旻岑是另一位扎根武汉的台湾青年。她将台湾特产洛神花引入武汉,成立了“一心回乡康养(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为了克服气候差异,她对洛神花进行了驯化,使其适应武汉的环境。如今,洛神花不仅是农场中的农作物,也是研学课程的一部分,还被制成茶饮、洛神酥、蜜饯等多种产品,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林伯洋是一名台湾青年创业者,2024年10月首次来到武汉参加湖北·武汉台湾周。他在武汉发现了疗愈经济的市场潜力,决定留在这里创业。尽管家人起初有些担忧,但看到他在武汉踏实打拼,特别是养生工坊顺利开业后,家人们终于放心了。林伯洋还在武汉找到了爱情,他认为这座城市给了他不断尝试和坚持的信心。
张友维是一位来自台北的“95后”博主,已在武汉生活四年多。他的一条关于武汉早餐与台湾早餐差异的视频意外走红,积累了大量粉丝。如今,他的创作重心转向二次元文化,武汉的独特氛围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张友伟认为,只要努力,就能在这座城市收获成功。
两岸交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两岸交流的一颗“种子”,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