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多地近日出现高温高湿天气,让不少公众感到难以适应。有人形容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还有人说北京变成了热带雨林,饼干软了,衣服也馊了。这样的天气正常吗?
专家介绍,北方出现湿热天气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紧密相关。目前整个副热带高压控制着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进而引导夏季风北推。当前夏季风的北界已经到达东北地区南部、华北地区中南部、西北地区东部一带,季风携带的水汽和热量也随之而来,形成了高温高湿天气。
每年北方地区在盛夏总会有一段闷热的时期,一般出现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左右。每年这段时间华北地区进入雨季,空中的水汽能够及时转化成雨滴降落,因此湿热天气不会持续太久。今年副热带高压北抬偏北偏强,提早了这一天气现象。
从数据看,华北地区大部近期最高气温在30℃左右,并没有达到高温标准(35℃以上)。但3日夜间到4日白天相对湿度均达到85%以上,北京3日相对湿度甚至短暂达到了100%。在这样的天气形势下,大家感到湿热难耐是因为湿度对体感影响较大。在温度不是很高但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人体感受到的温度会比环境温度高一些。
有说法称这是北方也出现了“回南天”。孙军表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回南天”发生在春初,冷空气仍在南下,同时较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将暖空气向北推,冷暖空气相遇,空气湿度增加。真正的“回南天”一般温度不高但相对湿度更高,物体表面较冷,水汽易在表面凝结,出现“墙出水”等情况。而目前北方没有冷空气过程,整体温度和相对湿度都较高,水汽在物体表面凝结的现象较少。因此用“桑拿天”来形容北方这种闷热多雨的天气更加贴切。
高温高湿的“桑拿天”还要持续多久?孙军分析,未来一周可能都会处于这种天气中。虽然河北、天津等地近日降雨能暂时减少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但在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影响下,水汽能够得到快速补充。未来一段时间副热带高压将进一步北抬,主体仍将控制华北这一带地区。中途可能会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短暂缓解湿热,但总体高温闷热的天气还会持续。
高温高湿环境会使人体散热能力减弱,导致体温调节失效,增加中暑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作风险。大量出汗也会导致脱水或电解质失衡,影响循环系统功能。专家建议,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等高风险人群需要及时补水,避暑降温,适当使用空调降湿功能,多待在通风处和阴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