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特朗普宣布了一项震惊全球的决定:从第二天起,美国将陆续向全球170多个国家发送加税信函,并在7月9日前完成这场全球性“关税清算”。这场源自“对等关税”政策的博弈让许多国家措手不及。
中国在这场外交风暴中成为唯一的例外,并在中美近期互动中占据优势地位。特朗普公开表示,与170多个国家逐一谈判过于复杂,美国将直接设定关税税率,每天发出大约10封信函,逐步通知各国所需承担的关税额度。这番话不仅令全球市场神经紧绷,也让许多国家的外交部陷入紧急状态。
英国和越南是最早响应的国家。英国同意了10%的进口关税,而越南则接受了高达20%的关税,以换取美国对其商品零关税的市场待遇。这种不对等协议正是特朗普最满意的结果,在他看来,只有不对等才能让美国“占尽便宜”,并在选民面前展示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政绩。
这场关税战的核心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中的“压迫感”。特朗普擅长通过制造紧张氛围来倒逼对方让步。他不希望冗长谈判拖慢节奏,而是更愿意通过“一纸通知”直接设定规则。日本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特朗普在7月1日批评日本“被惯坏了”,声称如果日本不愿意进口美国产品,如大米与汽车,美国将考虑对其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实际上,美国早在4月2日就为日本规划好了24%的“对等关税”税率,但迟迟未能谈成。特朗普甚至私下表示,愿意将该税率砍至10%,前提是保留对日本汽车25%的高额关税。
欧洲国家也面临困境。欧盟内部对特朗普的加税威胁早已不满,但由于在安全和能源方面对美国的依赖,始终未能强硬回击。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虽在舆论上表达不满,实际行动却保持克制。印度、韩国等国的态度更为软弱,几乎未发出任何激烈言论,外交部的回应更是模棱两可。
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并未出现在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名单中。中美之间的“关税缓征期”是从5月12日开始计算,90天的时间意味着到8月初才会到期,因此不在此次7月9日的全球加税计划中。更重要的是,中美之间此前已经爆发过一轮激烈的关税攻防战,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对等关税”政策出台后进行了明确反制的国家。中国不仅在第一时间对美方关税进行回击,还在国际舞台上大声捍卫自身立场,赢得了舆论支持。这种不妥协的态度使中方获得了“特殊待遇”——不仅暂时免于这轮关税风暴,还换来了美国主动释放善意。
7月初,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取消对中国出口EDA芯片设计软件、乙烷和C919发动机的禁令。这一连串松绑举动背后是中美在伦敦闭门会谈中达成的一揽子框架协议的结果。根据协议内容,中美双方将逐步互相取消制裁和关税,并在多个敏感领域恢复正常贸易。这次美国的让步并非出于好心,而是基于现实考量。特朗普政府非常清楚,与中国的贸易战一旦再次升级,将对美国国内经济带来灾难性打击。尤其在美国通胀高企、财政赤字扩大的背景下,贸然激化中美矛盾无异于自掘坟墓。
中方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高度的战略定力,不仅坚定维护自身利益,还通过合法合规的手段继续推进对美出口审批。与此同时,特朗普还在悄悄筹备自己的“访华计划”。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政府已开始与多家大型企业CEO接洽,征询他们是否愿意陪同特朗普于10月下旬访华。这一时间点既避开了中国9月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又能借APEC与东盟峰会的机会展开外交突围。
支撑特朗普“加税大旗”的另一根支柱是被称为“伟大胜利”的“大而美法案”。这项法案于7月3日在众议院以微弱优势通过,涵盖减税、扩大财政支出以及提高债务上限。特朗普计划在7月4日下午5点正式签署该法案,并在签署仪式上上演一场“空军秀”。这场“政治秀”不仅是对内的动员仪式,也代表着特朗普对外政策将进入新阶段。法案的通过意味着他在财政上获得了更大空间,可以通过加征关税来填补减税带来的财政缺口,也让他在面对欧盟、日本等盟友时态度更趋强硬。
特朗普深知,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取得关税战的“战果”,不仅会影响其连任声势,也会让盟友看破其虚张声势的底牌。因此,他不断放出“加税通知即将发出”的信号,并将7月9日设为最后期限。目前披露的情况显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透露,美国已准备对约100个国家设定10%的基本关税税率,部分“问题国家”可能要面对高达30%的惩罚性税率。第一批加税信函将于7月5日发出,涉及的国家数量不少于10个。
随着7月9日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面临艰难抉择。中国凭借坚定立场与高超策略,成功赢得了“特例”地位。面对全球博弈,中国展示了大国风范,也让世界看到,真正的胜利不是妥协,而是坚持自我、捍卫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