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北京某高铁站出站口下行自动扶梯处,一名老年女性坚持逆向行走数分钟,导致后方乘客无法通行。尽管多名乘客劝阻她这种行为很危险,但她仍拒绝听从,过程中险些摔倒。扶梯区域因此严重堵塞,大量乘客滞留,部分人被迫改走步行梯。
从网络上的现场视频可以看出,这名女性一个人“逆流而上”,而扶梯上方本应下楼的人群停滞不前,有人焦急张望,有人大声制止,有人被迫折返。在客流如织的高铁站,任何个体的任性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一个人的逆行极可能演变成一群人的事故,公共安全不容忽视。
该老年女性或许不太熟悉扶梯运行规则,或因年事已高存在认知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当多名乘客反复劝阻且现场险象环生时,仍固执己见、拒绝改正,这种行为不应被简单原谅。法律明确规定,扰乱车站等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受到处罚。年龄可以作为理解其初衷的因素,但不能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借口。当个人行为对他人构成实质威胁时,社会有权也有义务进行干预。如果该女性老人的认知状况不适合单独出门,其家人应该履行照顾和陪同的责任。
令人费解的是,这名女性“独霸”扶梯逆行的时间持续数分钟,应急措施却始终缺席,没有工作人员来制止,也没有人去按下急停按钮。小小的急停按钮在紧急情况下可能是生命安全的最大保障。乘客自发劝阻危险行为固然值得肯定,但当劝阻无效时,快速的应急响应和专业人员的及时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管理反应滞后,潜在的风险就会随之扩大,公共安全难以得到周全守护。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大多数人都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这使得一些违反公共规则、扰乱公共安全的行为更加显眼。无论是高铁上霸座还是阻挡车门,也无论是擅开机舱门还是在扶梯上逆行,个别任性之举总在挑战法规底线,这背后既有个体规则意识的淡薄,也暴露出管理层面的短板。
要防止此类行为一再发生,公共场所的管理效能需进一步强化,加强警示标识设置,通过广播循环提醒安全注意事项,科普如“急停按钮”等日常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将“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用多元化的科技手段与负责任的巡查,织密公共场所安全网。同时,对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也要加大追责和惩处力度,通过法律的震慑力,让每个人都明白,在公共安全面前,不容许有任何任性的空间。
守护公共安全人人有责,需要大家的自律,更需要制度和措施的刚性。唯有让规则长出“牙齿”,让管理充满温度,才能筑牢社会安全的基石,让每个人都能安心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