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王菁提交毕业论文进行知网AIGC率检测后感到恐慌。结果显示只有1.3%,她担心因AI检测率过低,论文会被抽去“盲审”。实际上,她在撰写过程中全程使用了AI工具,包括内容生成和润色。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发布了本科毕业论文中AIGC的使用规范,除要求检测外,还规定学生不得用AI直接生成论文。王菁曾让不同系统检测同一篇课程论文,结果有的显示AIGC率为70%,有的仅为7%。这只是全球高校对学生使用AI进行规范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多,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以及部分国外高校陆续出台相关规范,但各校的具体执行尺度不一。
通知发布时,王菁的毕业论文初稿在AI辅助下已接近完成。她研究的是某行业的特殊劳动现象。去年论文开题时,她不信任市面上的AI工具,因此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都是手工完成的。今年年初,她访谈了十余人,开始撰写论文。面对海量素材,她不知如何下手。恰逢春节期间DeepSeek火了,国内多所高校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供师生使用。
一天晚上,为搭不出论文框架焦虑的王菁将访谈记录、文献综述等文本都“喂”给了DeepSeek和腾讯元宝,结果让她惊喜。AI提供的框架完整且有递进,她整合出一份符合自己思路的框架,并在AI的帮助下完成了语言润色。王菁花了一天半时间用“大白话”写出论点和论据,再用一周时间请AI润色。最终,她完成了一万多字的论文初稿。
这份毕业论文只是今年全国毕业论文的数百万分之一。有多少篇论文使用了AI工具,程度如何,不得而知。去年一家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近三成大学生主要用AI写论文或作业。
复旦大学文科生陆冠宇在媒体实习时会使用AI工具挖掘选题线索、整理采访提纲,但在写毕业论文时,她很谨慎,从搭建框架到论文撰写都没用AI工具,担心思维被AI固化。材料物理专业的陈振华仅在文献综述撰写和论文框架搭建两个环节使用了AI工具,论文主体内容未让AI参与。
去年11月28日,复旦大学制定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提出“六个禁止”,禁用范围包括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收集、论文撰写、润色等。这是国内高校首份专门针对AI工具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其中“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等要求引发热议。
福建师范大学的许宸宇说,他的实验数据需要使用专业软件,AI并未参与论文撰写的核心环节。他在论文的语言润色方面也未使用AI。计算机专业博士生贺文静在撰写论文全程很少使用AI工具,尽管她研究的是“深度学习模型测试”,但她对待AI的态度也很谨慎,常常发现AI模型会输出错误内容,因此在论文写作上并不信任AI。
去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发布了国内首个《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该指南允许使用AI润色,但规定必须标明AI生成的内容和说明AI的使用方式,且AI生成的内容不能超过全文的20%。
今年以来,不少高校发布了2025届本科毕业论文AIGC检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学生在答辩前完成。四川大学教务处发布通知称:文科类AI生成内容占比不超过20%,理工医科类不超过15%。对于检测AIGC比例偏高的毕业论文,需相关导师和学生处理。
一些学生发现,AIGC的检测系统未必真实可信。有时,同一篇论文前后两次检测结果数值差异很大;有时,对论文进行人工修改后,AI率不降反升;有时,一些远早于AI时代的文学名篇也会被检测出过高的AI率。
中国人民大学的相关通知曾要求学生不得使用AI直接生成毕业论文内容,需主动报告AI的使用情况,保留和提供与AI的完整对话。王菁告诉记者,在她今年提交毕业论文时,学院未要求她提交AI使用记录,也未对“优秀论文”设置具体的AIGC率门槛。周围没有同学因为AIGC检测没通过论文审核。
陈振华也注意到,学校虽明确禁止AI语言润色、翻译等行为,但在论文查重环节并未增加AIGC检测,也未提供专门的AIGC检测软件。他须在承诺书中披露AI工具名称、版本、使用时间、用途、生成内容及使用部分,但他仅附一句话说明“使用AI辅助阅读和整理文献”。
一名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则填写了一份“毕业论文AI使用情况说明表”,在表中写下自己使用AI的细节,并自行填写AIGC检测数据。福建师范大学的许宸宇被学院要求答辩前查一次,最终送审前查一次,AIGC检测率要低于20%,否则无法参加答辩,不予送审。
肖仰华担心滥用AI导致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是否使用AI应基于学生自身水平,已掌握的能力可借助AI优化,未掌握的需谨慎避免依赖。国际范围内早就有讨论,政策制定也更细化。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调查显示,今年92%的本科生以某种形式使用生成式AI,高于去年的66%。伦敦大学法学院恢复了更为传统的线下考试。美国斯坦福大学课程教师可以自行制定AI使用政策。悉尼大学采用“双轨制”,在考试中禁用AI,但写论文、做报告时可以使用AI辅助,但需标注说明。香港大学的AI政策经历了从禁止到逐步开放的变化。
高等教育正面临山呼海啸般的改变。AI规范制定的背后,是在思考AI时代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教育评价体系如何改革。AI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如何用、何时用的问题。国内和国际的讨论,都只是教育变革的序曲,AI时代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即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