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位丁璇阿姨走红网络,原因就是她提出了一系列让网友发指的“女德”。鉴于个人观点,丁璇阿姨的话我们不做评判,所以也不摘录她的话,只是,这些天大家疯狂讨论的话题“女德”,这到底是什么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特别参考了一些文献资料。
女德到底是什么?
女子的日常生活行为、思想观念提出的一系列规范。
大家常听到的“三从四德”这类的说法就属于封建女德的范畴。
女德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敲敲黑板,给大家枯燥地梳理一番,看看我国女德的发展历史究竟是怎样的。
01. 原始母系社会
人们是纯粹出于生理本性需求的杂婚,后来演变成了母系社会的婚姻,这些婚姻形态下的子女往往都是“知其母不知其父”。
02. 起源于先秦
后来,随着男子在社会生产和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日益超过女子,男人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开始将婚配制度变革为“一夫多妻制”的“女从男居”。
从周朝开始,中国社会开启了漫长的女性道德的发展之路。
周朝:《周礼》就提出了规范女子的“三从”、“四德”,《周易》也提出了女子应该“从一而终”的思想。
03. 形成于两汉
到了两汉时期:我们历史课本上熟悉的董仲舒,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那位,同时也提出了“三纲五常”,其中的“夫为妻纲”就把夫妻关系变味到了丈夫统治妻子的统治关系。汉朝顺应出现了两本封建女德的典范著作: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和东汉班昭的《女诫》。
04. 反复于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游牧民族的母系女权文化与玄学、佛道两教一起猛烈地冲击着汉代儒家妇德观。这个阶段,对封建女德出现了一定的叛逆和反抗。
05. 重构于隋唐
然而到了隋唐时期,儒家妇德观在遭受长期大分裂中的冷落后,再次得以恢复。统治阶级开始以政令的形式限制女子再嫁。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系列女德著作。
06. 强化于宋以后
宋朝以后,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开始进一步加强对女性的控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样的观点,也是在这个时候进行全社会提倡的。明清时期,贞节观念被推到了女德的首位,女德教育也普及化,官方、民间的女德教育书空前繁荣,将女德的观念深深地植入了民众的思想。
女德是怎样在民众中传播的?
采取轻松不严谨科学的态度,我们选择了《甄嬛传》的片段带大家看一看。《甄嬛传》里大家闺秀沈眉庄进宫有一段面试经历,就和女德教育有关。
电视时间开始~~~
眉庄进宫前,老妈特地在读书这一部分教导她。
已经是很标准的教科书了,可是老妈还是不满意。
于是,经过家人的矫正,在应对皇上和太后的回答时,眉庄就交出了一份标准完美答案。
太后面试官:读过什么书?
眉庄的答案《女则》、《女诫》就是上文中我们提到过的标准女德读物。果然,皇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更正过的标准回答,太后也喜欢。
最终,眉庄因为标准答案通过面试。虽然标准、套路的答法,不一定能拿最高分,但一定是最保险最稳妥的路。
”
《红楼梦》里也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有咏絮之才的黛玉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黛玉进贾府”这一回里,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这里之后,步步小心处处谨慎的黛玉就记住了规范答案,见到宝玉后,选择了稳妥的回答。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所以,古代女子为什么一代一代坚定不移地遵循女德?
其实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女德被统治者确立为女性规范后,遵循女德在古代虽然代表着约束,但也是最稳妥、最顺应潮流、最保险、最不走弯路的人生发展之路,所以一代代女性教导子女,也是照着自己的“成功经验”来,女德就这样一代代在民众思想里扎根了。
那么,在当代社会,是否应该全盘否定女德?
标准的答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女德中像尊重丈夫、孝敬老人、善教子女、勤俭持家、注重礼仪,这些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也是希望大家可以筛选出传统文化教育中有意义的部分,其他的就让他们随时代去吧!
毕竟,只有自己足够强大,可以抵挡风沙,才可以不管他人的眼光,活出自我、活出精彩,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