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600150.SH)和中国重工(601989.SH)的合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审议通过。公告显示,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事项已通过审核,符合重组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该交易还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注册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批准、核准、备案或许可后方可正式实施。
根据此前披露的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中国船舶将通过向中国重工全替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这意味着中国船舶会向中国重工的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交换他们所持有的中国重工股票。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中国船舶将承继及承接中国重工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
本次换股吸收合并中,经除权除息调整后,中国船舶的换股价格为37.59元/股,中国重工的换股价格为5.032元/股,换股比例为1:0.1339,即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以换得0.1339股中国船舶股票。交易金额约为1151.5亿元,超过两家公司各自资产金额的50%,构成重大资产重组。这将成为A股上市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
重组完成后,存续上市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等方面领跑全球。中国船舶成立于1998年,主要业务包括造船、修船、海洋工程及机电设备等,旗下拥有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等主体。中国重工由中船重工集团于2008年联合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主要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等多个领域,拥有大连重工、武船重工等大型造船厂。
2024年,中国船舶共承接船舶订单154艘、1272.46万载重吨;中国重工共承接新船订单103艘、1589.95万载重吨。两家企业去年合计承接新船订单257艘、2862.41万载重吨,占全球新船订单的16.84%。
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陈军表示,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合并是“南北船”合并工作的延续。2019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新设中国船舶集团,成为全球最大造船集团。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同为中国船舶集团控制下的兄弟企业,前者第一大股东为中船工业集团,后者第一大股东为中船重工。
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中船工业集团持有存续公司的股份数量约为20亿股,持股比例为26.71%,为存续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集团合计控制存续公司的股份数量约为37亿股,控股比例为49.29%,为存续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此次合并旨在整合主要船舶总装业务,减少上市公司同业竞争,并把握行业景气提升机遇,支撑世界一流海军建设,借力资本市场政策东风。陈军指出,两大上市公司的合并可能会进一步突出造船主业,促进企业加速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当前,造船业正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预计本轮周期将在2025年见顶。他认为,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合并赶上了好时机。
2024年,中国船舶实现营收785.84亿元,同比增长5.01%;净利润36.14亿元,同比增长22.21%。总资产达1819.77亿元。中国重工去年实现营收554.36亿元,同比增长18.7%;净利润为13.11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7.87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总资产达2221.38亿元。两家企业的新船订单排期均已至2028年。截至7月4日收盘,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最新市值分别为1467亿元和10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