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后中国人又在举国之力挖运河 新运河时代来临!近日,浙江《关于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明确提出“谋划推进浙赣运河”。这一消息再次引起热议。作为浙赣粤运河的一部分,浙赣运河途经浙江杭州、衢州和江西上饶、鹰潭、南昌等城市,规划全长约760公里,旨在打通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
尽管浙江的高速、高铁网络发达,但仍在努力打通运河“大动脉”。事实上,中国正致力于复兴内河航运,推动全国进入一个“新运河时代”。据统计,至少有八大省份联手,投入超过8500亿元复兴内河航运。例如,浙赣粤运河预计总投资3200亿,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湘桂运河预计投资1500亿,进一步链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圈;江淮运河已通航,总投资950亿;荆汉运河计划投资748亿,解决长江中游的“梗阻”问题;平陆运河总投资超680亿,将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短的出海通道;河南运河网计划投资1416亿,融入长三角。
这些运河项目如果顺利建设,将达到世纪工程的级别,总投资约等于7座港珠澳大桥。在高铁和地铁纵横的时代,为何还要疯狂凿运河?背后是一场真正的国运之战。历史证明,一条河的力量不可小觑。苏伊士运河的开通缩短了欧洲与亚洲的航程,京杭大运河完成了中国经济重心南北转移的最后一步。如今,新的运河将再次激活沉睡的水系,形成新的山川经脉。
浙赣运河早在1986年就开始相关研究,但由于涉及跨省协调、生态环境影响评估、项目经济性论证等多重复杂因素,至今仍处于前期筹备阶段。这条运河将横跨浙江、江西和广东三省,规划全长1988公里,比京杭大运河还要长194公里。它将使浙江的钱塘江与江西的鄱阳湖相连,江西的赣江与广东的北江相接,长三角水运直达粤港澳大湾区。这将极大降低运输成本,水运成本仅为铁路运输的一半,公路运输的五分之一,航空运输的二十分之一。
受惠最多的可能是江西,该省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最大的有色、稀有、稀土和铀矿产基地之一。依靠运河,大宗货物可以以低廉的运费实现南北流通,链接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港,通往世界各地。假以时日,江西可能凭借发达的水运和资源,发展上下游工业,逆天改命。
目前最受期待的运河,如浙赣粤运河,往往也是实施难度最高的。湖北则在运河建设上富有想象力,正在争取国家支持,推动筹划了十年的荆汉运河建设工程。去年10月,《荆汉运河工程规划咨询中标成交公告》引起关注,体现湖北仍在不懈努力。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三峡大学校长黄艳再次提出建议,建设“荆汉运河”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综合效益。这条运河将直接把长江“截弯取直”,从松滋市松滋口到武汉市东荆河口,拉出一条约230公里长的人工河,能够通行万吨级的船。项目预计总投资784亿,收益可观,有望极大提升长江航运效率。
湘桂运河预计总投资高达1500亿,长达300公里,将贯穿湖南、广西,堪称现代版的“灵渠”。一旦贯通,湖南将实现“北上长江,南下珠江”双入海通道的布局,惠及整个中西部。湖南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这条运河的建设进度。
浙江、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广西、河南、安徽等省份代表了中国巨大的地方力量,孜孜以求地推进运河建设,终有成功之日。这些项目不仅惠及当地,还将促进全中国的经济发展。专家分析,地方对运河建设的热情主要基于经济层面的优势,水运具备运量大、成本低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区域物流成本,并作为重大基建项目,拉动地方经济、促进就业、带动上下游产业。交通运输部提出,到2035年,中国内河千吨级航道里程达到2.5万公里。这意味着未来十年还需开通1万公里量级的航道。
可以说,“运河梦”也是一种“新”基建,牵引着新时期地方发展的增长新机遇。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做强“国内大循环”,而水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目前的通航河流主要集中于长江、珠江流域,且互相不联通,水运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薄弱。随着一条条“世纪运河”的陆续建成,中国的内河航运有望形成一张完整的网,覆盖整个华夏大地,经济活力也随之源源不绝。这场内河航运的大洗牌,为每一个相关省份提供了弯道超车、发展崛起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