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的爱情宣言
——《<诗经>二首》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潍坊北海中学 尚君杰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诗经>二首》是部编八下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通过学习,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关雎》和《蒹葭》是其中的经典,那一咏三叹、回环往复的表达,把爱情的美好和忧伤传递的幽微、含蓄,令人心动,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流传至今。这两首诗歌,带给学生的应该是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高度统一的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量,培养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可以借助注释读懂诗文的大意。但是,《诗经》独特的表达所形成的音韵美、形式美,是学生所不熟悉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欣赏,两首诗中优美的形象和情感也需要老师带领同学去探究。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好语调和语气,读出韵律和节奏,感知音韵之美。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和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把握诗歌的内在的情韵,感知形象之美和情感之美。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的评价:
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注意二二断句,以及韵脚的读音以及读音的长短,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针对目标2的评价:
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赋、比、兴,简单了解这几种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
针对目标3的评价:
能够了解《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的形象,了解《蒹葭》中伊人的形象,体会古人诗歌中的情感之美。
教学环节
1
导入
三千年,寤寐求之,三千年,辗转反侧。数数吧,多少个不眠之夜,是谁听着窗外草虫的低吟,看檐间的月牙儿袅娜如伊人细瘦的腰肢,喃喃吟念“窈窕淑女”四个字,在中庭中久久徘徊?蒹葭时代的爱情,以蒹葭为标本。我们今天的芦苇,前世都是曾经的蒹葭,平民化的身份,也无法篡改其贵族的血统。这些美的情愫,美的意境,被诗化的意象从何时就已出现?时间是条河,今天我们就溯洄从之,去寻找这些思无邪的爱情宣言。
2
活动一
【资料补充】千紫万红安排著
关于《诗经》的知识:
出示幻灯片,同学做笔记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 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3
活动二
【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感知音乐之美】人生若是初见
1.老师范读《关雎》《蒹葭》,同学们认真听,标注好音调以及停顿。
四言诗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 /荇菜,左右 /流之。窈窕 /淑女,寤寐/ 求之。
求之/ 不得,寤寐/ 思服。悠哉 / 悠哉,辗转/ 反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 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两首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断句和字音是否正确。
订正读音停顿,提问:听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明确:整齐的断句,节奏鲜明,有韵律之美。
韵律之美还来自哪里?
明确:押韵
评价任务:学生能断好句子,初步感受音乐之美,能够顺着老师的引导去思考这种音乐美的呈现原因。
4
活动三
【感知文本,发现、质疑,欣赏表达之美】陌上花开缓缓开
1.请同学自主探究两首诗歌,展示自己的发现。【重章叠句】
(1)学生活动:发现有些句子会反复的出现。
教师活动:就势讲解,这种反复出现重复句子的特点叫“重章叠句”。
(出示幻灯片)有关重章叠句: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2)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先说,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作用: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3)举一反三:你在这两首诗歌中还能找到哪些像这样的句子。
学生总结:寻找句子展示:《关雎》中“窈窕淑女”的反复出现,《蒹葭》中“蒹葭”的反复出现,相同形式的句子也在反复出现。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会觉得韵味悠长,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的淋漓尽致。
评价任务:学生是否能了解重章叠咏的意思,并且能找到相应的语句,进行适当的赏析。
2.你还有什么别发现或者疑问?
【赋比兴】
(1)学生活动:质疑
为什么要以关雎鸟开头?为什么文章中不停的出现“荇菜”,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表达情感的时候会以蒹葭开头?
教师活动:教师教授“兴”“比”的表达方式,略讲“赋”。
(出示幻灯片):
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里面有比和兴的意味。
“赋”“比”“兴”的定义:“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表达效果:“兴”是起兴,能够含蓄的引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让诗歌具有诗意之美;“比”能够形象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生动形象。
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诗经》中通常用此物来表现女子和其多变的心情。从形态来分析,荇菜在水中有柔嫩摇曳之姿,颇有几分袅袅而行女子的形态。从心态上来分析,植物的姿态随风而变,正契合了女子心绪的易变和捉摸不定。这就使荇菜成为一种带有暗示性的意象。这是“比”的成分。
请你再找找两首诗中用比和兴的地方。
(2)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找出“比”、“兴”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明确。
评价任务:学生能够找出诗句里的比,兴,并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
5
活动四
【深入思考,螺旋提升,探究形象与情感之美】穿花硖蝶深深现
谈谈君子【 形象之美】
教师活动:两首诗中的男子都是如何对待心爱的女子?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表达。
明确:《蒹葭》中的男子,对心爱的女子历经艰难也始终不放弃,坚贞如一的保持自己的爱慕之情。
《关雎》中的男子,在追求的过程中,他并不是采用一些不好的手段强取或者是占有,而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向这名女子表示好感:“琴瑟友之”。当这名女子对他表示好感的时候呢,又采用的手段是光明正大的去娶心爱的女子,“钟鼓乐之”敲敲打打,热热闹闹的去娶她,让她感觉到高兴。
师:这些男子在追求女子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风度,我们可以称之为----君子。
谈谈淑女
问题:被追求的女子是怎样的一名女子呢?
教师活动:引导关注“窈窕”“淑女”两个词语的含义,组织学生围绕两个词语交流讨论人物形象。
明确:“窈窕”意思是:文静美好。“淑女”是指美好的女子。淑:美好。
窈窕淑女:气质安静美好,勤劳,有才华。
谈谈“伊人”
问题:怎么理解《蒹葭》中求而未得的伊人形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的描述,讨论交流人物形象。
明确:
诗中的“伊人”一直是飘忽不定,没有具体形象,这反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伊人”的形象在读者的想象中越来越丰富。“伊人”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产生了更多的审美情趣,带来更多的美感。换个角度说,“伊人”也可以是象征一种难以达到的人生目标,尽管你苦苦追寻,但它却总是遥不可及,展现了东周时代的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评价活动: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学生能够就两首诗去探究诗歌所表达的爱情观,能够谈谈这两首诗里出现的人物形象,感知健康美好的爱情观,欣赏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形象之美。
6
小结
在《<诗经>二首》一文中,古人率真地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赋比兴”“重章叠咏”传达了他们对古朴、真挚、健康、爱情的向往,以及如何追求自己另一半的过程,求而得之,求而未得都是美好爱情的样子。《关雎》中琴瑟、钟鼓是爱情的旋律,《蒹葭》里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伊人朦胧之美便触动了多少才子佳人的文学之思。谦谦君子,窈窕淑女,那蒹葭丛中诗意的伊人,成了文学史上的经典美学形象,成为模范爱情的终极典范,成为遥远梦想的栖息地。他们在敲敲打打的钟鼓乐中,在苍苍茫茫的芦苇丛中,跨越千年,分明执着的坚守着中华民族的爱情宣言:思无邪!
清代文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到“只要吟咏既久,自然而然有兔起鹘落,水到渠成之妙”。这两首诗歌仅仅是我们对初民爱情的初步探究,太多的情愫,还需要我们穿越三千年的晓露晨霜,轻轻推开古代之窗,拂去书案的尘埃,翻开那早已泛黄的《诗经》,在氤氲的书香里,慢慢地读,慢慢地,读走近那个遥远的年代,去感知每一寸文字的温度与爱意。
拓展阅读
1.读《静女》《小雅·采薇》《卫风·氓》, 找 出其中用到比兴手法以及重章叠句的 句子,感受表达效果。
- 灵魂阅读:《语文主题阅读丛书》八年级下册第24课《溯水而上——夜读<诗经>》
《语文主题阅读丛书》八年级下册第 27课《横穿 <诗经>的河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