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加大反诈宣传力度,提升群众防骗意识,营造全社会反诈氛围。
江苏公安机关披露了一起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件。今年2月25日,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接到一家黄金店铺报警,称一名女子购买45万元金条时行为可疑。民警徐响到场后发现该女子郭某自称与丈夫来南京旅游顺便买金条收藏,但其购买大额金条的行为不符合常理。经询问得知,这笔钱是两小时前刚收到的转账。面对疑点,民警决定进一步调查。
民警对郭某进行反诈劝阻并核实资金来源。郭某最初抵触,后来吐露这45万元是朋友何某偿还的欠款。然而,当民警联系何某时,何某却说这笔钱是郭某向他借的。二人说法矛盾,民警推断二人可能并非朋友关系,而是诈骗的“上下游”。通过银行转账记录追踪,发现这笔钱来自何某父母。何某是一名留学生,几天前前往澳大利亚,声称学校需要家长提供存款证明,于是父母转账给他。
何某父母得知儿子可能被骗后,通过澳大利亚的朋友找到何某。何某最终道出实情:他在澳大利亚因欠费停机重新买了电话卡,拨打包装上的“客服电话”后被对方恐吓涉嫌洗钱,并出示伪造的通缉令和大使馆批文。何某担心影响前程,相信了对方,将45万元转给了郭某。
案情明朗后,警方对郭某的银行卡账户采取止付处理,并将其传唤审查。郭某供述自己在短视频平台看到助农广告后,安装了一个扶贫软件,在“导师”的指引下,准备申请到“精准扶贫”款项,按要求前往南京购买黄金。她按“导师”指示提供了身份证件和银行卡,并在收到何某转账后购买金条。警方发现“导师”就是诈骗分子,企图通过黄金交易洗白赃款。郭某的行为违反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相关规定,被依法处罚。
此案件中,犯罪分子一方面冒充公检法骗取留学生何某45万元,转入郭某账户;另一方面诱骗郭某购买黄金实现线下洗钱。警方通过警企合作联动机制迅速侦破此案,返还45万元给受害人家属,并奖励及时报案的金店店员。
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公安部刑侦局和国家反诈中心发布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公布10类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公安机关统筹推进打击治理工作,坚持依法严打,密切部门合作,推进综合治理,做好防范宣传,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整体合力。据统计,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9.4万起。依托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公安机关深入研究电诈犯罪各环节,提升精准识别能力,有效提升反诈工作质效。同时,会同银行、通信等部门持续推进行业治理,健全预警劝阻工作机制,织密防控网络,最大限度预防案件发生。群众可通过多种渠道识骗防骗,维护自身权益。公安机关还创新举措,广泛发动群众,共筑反诈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