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清明时节,烟雨蒙蒙,南粤大地弥漫着敬意。我们推出“清明的缅怀”系列报道,深情追忆与广东南粤大地紧密相连的杰出人物。他们或致力于科学研究,或深耕文化艺术,或英勇奋斗在革命前线,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在这个特殊时刻,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些南粤大地的璀璨星辰,重温他们的丰功伟绩,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他们的事迹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清明的缅怀”系列报道,将带您穿越历史长河,探寻名人足迹,共筑新时代辉煌。——何媒矩阵、庐江书院
六祖慧能:唐代高僧,禅宗六祖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高僧,禅宗南宗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
出生于广东云浮新兴,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他的贡献与影响深远而持久。以下是对他的缅怀:
一、生平与著作
慧能大师生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得法于龙朔元年(661年),在乾封元年(666年)开始传法,于先天二年(713年)入灭。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对中国佛教及禅宗产生了深刻影响。尽管他没有亲自撰写任何著作,但弟子法海等集录的《六祖坛经》却成为研究禅宗思想的重要典籍。
二、《坛经》及其名句
《坛经》是慧能大师的思想精髓所在,其中包含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偈语。最著名的莫过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偈语表达了禅宗对于“空”的理解,即一切事物本来空无,人们不应被表象所迷惑,而应追求内心的清净与自由。
三、风幡之议
在广州光孝寺的一次风扬寺幡的争论中,慧能大师的智慧再次得到体现。当两个僧人在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时,慧能大师指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揭示了外界事物的变化其实源于内心的感知和解读,强调了保持内心平静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禅宗的哲学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
四、影响与贡献
慧能大师的禅宗思想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使得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同时,他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缅怀慧能大师不仅是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和影响,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他的禅宗思想。
【百科】惠能(638年—713年),又作慧能,俗姓卢,生于唐代岭南道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由禅宗五祖弘忍亲授衣钵,世称禅宗六祖。惠能开创了汉传佛教禅宗南宗,是为曹溪禅。唐柳宗元 《曹溪大鉴禅师碑》:“凡言禅,皆本曹溪。”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赞其:“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其弟子众多,嗣法四十三人。六祖惠能的南宗顿教禅法,经其法嗣的弘扬,繁衍出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以及临济门下的杨歧派和黄龙派,史称南禅“一花五叶”和“五家七宗”。
惠能主张“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和“暗不自暗,以明故暗,以明变暗,来去相因”等宗旨,提倡修行学法须先“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在为大众解释功德净土时,提出“身中净土”“自性西方”。又认为“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大倡直接易简的顿悟法门,但惠能并不过分强调顿渐之分。禅宗六祖将佛教中国化、平民化,创立了中国特色的佛学教派。实际上,惠能的禅宗思想早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根据惠能法语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不仅是中国本土佛教史上惟一的经书,更是研究中国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典籍。
名号:
关于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六祖天生聪颖,听法即悟,惟不识字,但据六祖门人曹溪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
唐宪宗追封尊号大鉴禅师,宋太宗尊封大鉴真空禅师,宋仁宗加封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加封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元仁宗加封大鉴真空普觉圆明广照禅师。
联合出品:何媒矩阵、庐江书院
联合发布: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时代中国》杂志
策划记者: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