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利是一位朴实的河南大叔,黝黑的面庞上胡子拉碴,满脸皱纹。他在西单北京图书大厦参加了一场新书分享会,这场活动是人民日报出版社为陈行甲的新书《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精装修订版)举办的。活动中,刘诗利显得有些局促不安,站在角落里与整个会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视频中,陈行甲握着刘诗利的手把他拉到自己面前,询问他的名字,并签名赠书。陈行甲还递给他一杯酸梅汤,并拥抱了他。刘诗利笑着回应这个拥抱。这段不到4分钟的视频触动了无数网友的心,浏览、收藏和点赞量均达10万+。
刘诗利平时在工地上绑钢筋、打混凝土,但他热爱读书。他说自己来过书店好几次,即使生活辛苦也没有放弃心中的热爱。从马驹桥到图书大厦有30多公里,他会搭公交或者乘地铁,也骑过2小时的自行车来看书。他说:“一天干9个多小时,下了班一般就累得没气力了。但有时候就是想歇一两天,来看一看书。”
刘诗利的故事引发了广泛共鸣。许多网友表示被他的坚持和热爱所感动。有人评论说,他在不方便读书的环境中还能坚持读书,这种精神让人敬佩。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评论也指出,无论学历和职业如何,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都可以凭借对读书和人生的理解,构筑起精彩富足的精神家园。
刘诗利年轻时当过小学老师,教过语文、数学等多个科目,后来外出打工成为常态。6月10日,他来到北京打工,每天凌晨5点到达零工市场,有活就干,挣的钱大部分寄回家。尽管生活艰辛,他依然保持着对读书的热爱。他说,看书就是幸福。
刘诗利的书单包括字典和建筑方面的书籍。他认为知识是一种财富,通过学习可以提升技能,从而获得更好的收入。他还表示,接下来想看电工电焊方面的书,希望能在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
视频走红后,刘诗利的生活忙碌了起来,每天都有记者和热心网友联系他。他婉拒了物质帮助,表示自己能养活家人就足够了。6月29日,人民日报出版社在北京图书大厦向刘诗利赠送了多本书籍,他欣然收下并连声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