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振邦(1814-1883),字维屏,号梅村,昌邑虫埠村人。清代大臣。历官至云南、直隶、湖北提督,诰封建威将军,谥号“刚勇”。《清史稿》有传。
傅振邦的先祖世居四川,宋代迁居安徽凤阳府,明洪武年间始迁至昌邑傅家庄,清初迁居虫埠村。他的祖父傅丕承,太学生;父亲傅长清,嘉庆庚申(1800)科武举人,官至江西抚州所领运千总。傅振邦在其父祖的教诲下,七岁入塾读书,成童后兼习骑射。道光十四年(1834),二十岁的傅振邦考取甲午科武举,道光十六年(1836),取中丙申科武进士,授三等侍卫。
道光二十三年(1834),傅振邦出任湖南长沙协中军都司,署镇筸营游击将军。道光三十年(1850),从军平定新宁李沅发部农民起义军。在此战役中,他作战勇敢,身负枪伤,赐戴花翎,实授游击将军。
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二月十日,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起义后,势力迅速发展,清政府命广西提督向荣专力围剿。咸丰二年(1852)二月,太平军乘大雨突围,直捣桂林,傅振邦遵命增援,与三月间兵至桂林,义军鉴于清军兵势,解围北退,进入湖南、湖北,进取汉阳、武昌,声势高涨。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大举东进,连舟蔽江,傅振邦率部跟随向荣追击,被授为湖南抚标中军参将。太平军掠安庆,陷江宁,并准备以之为根据地。当时义军还攻占了镇江、扬州等重镇。向荣兵至江宁,合力围攻。傅振邦又以作战勇敢,以功受赐“绰克巴图鲁勇”号。咸丰四年(1854)擢升贵州定广协参将,署江苏徐州镇总兵。
傅振邦
咸丰四年(1854)六月,太平军兵进苏州、常州,因与向荣麾下和春部相持不下,乃取道东坝,十月太平军兵进芜湖,攻陷高淳。咸丰五年(1855)七月,太平军进取东坝,傅振邦移师迎击,大败太平军,并收复高淳。此后傅振邦又会同提督绍良攻占太平府,进逼秣陵关,败太平军于采石矶。
在太平军转战江南的同时,北方的捻军逐步兴起,与太平军遥相呼应。咸丰六年(1856),傅振邦莅任徐州。时捻军首领张洛行、夏白、任乾合围宿州,傅振邦在夹沟、符离一带大败捻军,解宿州之围。再败张洛行于瓦子口,并将他的营寨捣毁。此后又击退蒙城一带捻军于潍口,与伊兴额败捻军首领纪学中、王得六于永城铁佛寺。不久,又毁柳集、临涣集一带捻军营寨,并擒获纪学中。傅振邦因功实授徐州总兵。
太平军攻取江南大营,傅振邦率军往援,他与总兵明安泰、秦如虎在东坝败太平军,进攻溧水。咸丰七年(1857),傅振邦攻占溧水,又在湖壁击败太平军,太平军退守龙都。此后,傅振邦又同清军将领张国梁攻取句容。不久,因功加提督衔。
咸丰八年(1858),傅振邦驰援宁国,攻取湾沚,解黄池之围。四月回师徐州,诏命帮办督办三省“剿匪”大臣袁甲三军务。当时五十余路捻军集师蒙城,公推张洛行为盟主。傅振邦受袁甲三之命进军于安徽、河南之间,先后擒捻军首领石得珍于山套,败李大喜于符离,围孙葵心于茨河,归德、陈州一带捻军被他陆续肃清,因功升记名提督。
咸丰九年(1859),诏命傅振邦代替袁甲三督办三省“剿匪”事宜,副都统伊兴额为副。不久又命他帮办钦差大臣胜保军务,仍留督办三省“剿匪”事。当时,踞守浍北的捻军首领刘添福集合部众三万人,围困团练苗沛霖军营,傅振邦驰援,攻取捻军营垒二十四座,又乘胜攻浍南捻军阵地,杀死首领任乾,并平掉他的营地,因功实授云南提督。
傅振邦剿灭任乾后,乃全力进攻板桥集,受到捻军顽强抵抗,久攻不下,他设计收买了黄家圩中的捻军叛徒李华东做内应,攻陷板桥集,擒杀捻军首领陆连科。陆连科死后,淝水以南的六十多个捻军营垒都投降清军。
咸丰九年(1859)六月,捻军进取定远,傅振邦率军往援,在宿州击败捻军,捻军乃转移固镇,被傅振邦大败于方家坝渡口。捻军首领孙葵心移师唐家寨,欲袭取济宁,傅振邦于途中阻击,捻军被迫南撤。
傅振邦故居主体建筑修复前
咸丰十年(1860)诏袁甲三代胜保为钦差大臣,傅振邦则专任徐宿“剿匪”事。
捻军为攻取徐州与宿县,在浍河南北设置袁圩、徐圩两个主要大营。傅振邦连续攻取临涣、韩村、赵家、海张圩等捻军重要阵地,乘胜渡过了浍河,攻打袁圩。褚庄、邱家圩、檀城连续五战,傅振邦所部皆捷,杀死杀伤捻军兵士六千余人,并擒获首领任护、任大牛等。东路捻军进袭宿迁、睢宁,傅振邦在苗家村一带阻击获胜。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复公同田在田部攻克阎圩,擒捻军首领任虎、邓三摩等,随之又攻破前来支援的捻军李大喜部。四月,连续攻克浍南、解沟、五沟、任圩等捻军营垒,擒捻军首领李四喜、任有得三十余名,并收抚童亭、藕池等四十二圩。
在傅振邦长驱直入的情况下,刘添福率捻军大部前来增援,傅振邦分军迎击,永城一带捻军一万余名乃取道童亭,进取傅振邦孙疃大营,傅振邦令副将龚耀伦大败之,并擒获首领赵学焕等。七月,傅振邦攻取蒙城西洋集捻军营垒十四个,颖、亳捻军首领姜台凌等北上浍南增援,傅振邦又踞有利地形擒捻军大小首领百余名。在傅振邦等清廷战将的围击下,捻军形式日趋不利。在攻打姜凌台的战役中,傅振邦旧伤复发,请假回籍医治。
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在家养病的傅振邦因御史任兆坚疏荐,诏命督办民团,防堵登、莱、青三府,因为病体未愈,傅振邦上疏辞掉防堵三府事,专任团练。他监督昌邑各属村社修筑围圩,坚壁清野。剿灭了进入昌邑的捻军刘添福、刘添祥部,并用计诛杀了准备起义的邑人白云彩、史司敬等人。
同年冬,傅振邦应诏至京候简。同治元年(1862)胜保奏调傅振邦帮办皖、豫军务。此时山东境内捻军、副军。白莲教风起,淄川人刘德培借办乡团之机,组织力量,并于捻军、副军、白莲教等取得联系,并成立“大汉”政权,对抗清廷。在此形式下,山东巡抚谭廷襄奏请傅振邦留鲁,傅振邦因此未能赴皖。
在各路义军的配合下,刘德培坚守淄川,数次大败清军。清军连次失败,使朝廷大为恼火。同治二年(1863)二年,僧格林泌亲率率步骑七千余人由济宁奔赴淄川围剿,调傅振邦为前军主帅。
刘德培坚守孤城,至六月下旬,粮草缺乏,军力日益不足,僧格林泌架重炮轰城,城内义军被迫于二十一晚开南门向北突围,边战边退,二十三日于蓼坞大白为傅振邦所率步兵及包尔固所率骑兵包围,起义军寡不敌众,首领杨训、姬奎等二百余人被俘,刘德培自刎,坚持了一年零十天的刘德培起义失败。
傅振邦故居主体建筑修复后
攻取淄川之后,傅振邦随僧格林泌移师邹县,消灭了山东境内的白莲教起义。
江苏团领苗沛霖,依附捻军,占据淮北。在清军的威迫下,曾自请解散。当僧格林泌移师北上,围攻淄川时,他又招集旧部,袭击蚌埠、怀远、寿州,围攻蒙城,皖军不能控制。傅振邦邹平事毕,即回师入援蒙城,连克蒋家集、杨家寨等处,绝其粮道,短时间内,淮河两岸义军阵垒皆被拔除。苗沛霖乘夜间出逃,为义军内部所杀。傅振邦又连破西洋集。淮北一带捻军被肃清殆尽。
捻军张宗愚部转战河南,同治三年(1864),傅振邦随僧格林泌兵至河南、安徽、湖北追击,傅振邦于太湖芜山县大捷,夺取军粮数十万斛,赈济饥民。同年张宗愚兵败随州。
同治四年(1865),傅振邦旧病再发,告归调养,不久病愈,诏留督军青莱,率炮队办理张秋河防务。六年(1867)率军会剿直隶一带义军,因义军降而复叛,傅振邦被褥去花翎,不久他在夏津一带重破义军,官复原职。
西路捻军被剿灭,傅振邦因赫赫战功,于同治七年(1868)补授直隶提督,驻兵古北口。他与昌邑同乡副将刘万清整顿清理营伍,不辞辛劳。他节省公款,增置军粮,深受兵士爱戴。同时勤于操练,古北兵成天下劲旅。在此期间,他又奉命平息朝阳民众起义,调奉天攻破通沟一带民众起义。
光绪六年(1880),傅振邦调任湖北提督,驻扎襄阳。光绪八年(1882)冬,因病上疏,请求致仕。九年(1883)春三月,得旨回归故里,四月二十三日病逝,时年七十岁。
傅振邦去世后,光绪帝亲赐祭文、赐葬,赠谥“刚勇”,并令国史馆立传。光绪十六年(1890),经山东巡抚张曜奏准,还于昌邑城东门里为他建了专祠,地方官春秋二祭。
资料来源:王伟波主编《昌邑历史人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文旅昌邑
既然看到这里了,请再动动手指点亮右下角的“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