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库尔斯克州上空,46架乌克兰无人机如蜂群般扑向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专机。俄防空部队指挥官尤里·达什金事后描述:“乌军无人机攻击强度显著增加”,普京专机处于敌方攻击的中心区域。在千钧一发之际,俄军防空系统火力全开,将46架固定翼无人机全部击落,普京安全撤离。
这场未遂的“斩首行动”是俄乌冲突的新转折点,标志着战争从传统的领土争夺、军事对抗升级为针对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政权生存战”。当无人机群呼啸着扑向普京专机时,它们不仅飞进了俄罗斯的防空识别区,更闯入了地缘政治的红线禁区——国家间不直接攻击对方元首的潜规则被彻底打破。
普京此次视察库尔斯克具有强烈象征意义。该地区在2025年4月刚被俄军重新控制,普京此行是收复后的首次公开视察,旨在彰显俄罗斯对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乌克兰选择此时发动袭击,其政治意图远超过军事价值。
普京专机的防护体系代表着俄罗斯的国家安全能力。其乘坐的伊尔-96-300PU专机机身表面涂有特殊雷达反射/干扰涂层以实现隐身,尾部配备防红外线装置;装备全向报警自卫系统,可有效抵御导弹攻击。机上还配备加密通信设备,普京能在空中指挥核力量。专机周围部署了四层防空网:远程预警雷达、S-400防空导弹、武装直升机和电子战设备。这种防护规格远超常规军事装备。
乌克兰能够实施此次精准袭击的技术条件令人深思。普京行程保密级别极高,仅国防部、克林姆林宫、总统安全局等核心圈层掌握细节。然而,乌军袭击时机与航线高度吻合,46架无人机突防路径覆盖低空与复杂地形,试图绕过俄军防空网。若无高价值情报支持,如此精确打击难以实现。俄内部已出现对“内鬼”或北约侦察介入的强烈存疑。
乌克兰之所以选择此时动手,是因为德国总理默茨近期宣布解除对乌克兰武器射程限制,允许其使用西方远程武器打击俄境内目标。这一政策松动为乌克兰提供了技术基础。乌方选择此时行动,既是利用西方政策转折点,也是试图通过“斩首”行动扭转战场颓势。
数据显示,2023至2025年间,乌对俄本土无人机袭击频率增长超300%,针对高价值目标占比从5%提升至22%,显示其“以小博大”的战略倾向日益强化。
俄罗斯的报复迅猛而凌厉。5月24日至25日,俄军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打击,向基辅、敖德萨等7个州发射69枚导弹及298架无人机,重点摧毁乌军工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位于基辅的乌克兰最大无人机生产厂安东诺夫工厂遭袭,大火三日未熄;敖德萨无人艇生产厂同样成为打击目标。俄国防部明言,此次行动是为回应乌方对“总统专机安全的威胁”。
俄军的反击具有明显的“系统清零”特征。与以往有限度打击不同,此次行动直指乌克兰战争潜力核心:军工生产设施被列为优先目标,意图切断乌军装备供应链;能源基础设施遭大规模破坏,旨在削弱乌克兰国民经济运行基础;指挥枢纽成为精确打击对象,决意瘫痪决策体系。
这是俄罗斯权力体系被羞辱后的必然反应。普京的权威与其个人安全直接绑定,当46架无人机扑向总统专机时,挑战的不仅是普京个人,更是整个俄罗斯国家机器的尊严。俄军必然以超出常规军事需要的强度作出回应,以重整内部凝聚力,对外展示不可侵犯的国家意志。
当乌克兰无人机扑向普京专机时,泽连斯基未曾料到最大的危险将反弹至自身。国际社会对袭击事件的沉默令人吃惊。过去激烈冲突中必发声的美欧国家,此次集体失语。
西方保护伞的消散清晰可见。特朗普在事件后的表态极具象征意义:他虽批评普京“彻底疯了”,警告俄罗斯可能因此“垮台”,但矛头同时指向泽连斯基,指责他“只会制造麻烦”。更实质性的动作是,特朗普政府叫停了对乌60亿美元军援。白宫匿名官员透露,特朗普正以“骂战为掩护,彻底退出俄乌泥潭”。
欧洲的表态更显外交辞令的虚伪。德国总理默茨一面阴阳怪气回应特朗普“真意外他终于对普京失望了”,一面宣布解除对援乌武器射程限制。这种政策松动看似增强乌军能力,实则将乌克兰推向前台直面俄罗斯怒火。法德英等国的沉默,本质上是对乌克兰越界行动的默许而非支持——既避免公开鼓励“斩首行动”,又不愿约束乌方冒险。
泽连斯基的个人安全从未如此脆弱。俄乌冲突三年来,俄罗斯虽不承认泽连斯基政权的合法性,但始终未将其列为物理清除目标,保留着政治解决的空间。然而当乌方率先打破“不攻击国家元首”的潜规则,普京已无必要遵守对等克制。俄联邦安全局(FSB)第八局(总统安保)与对外情报局(SVR)完全有能力策划针对性的反制行动。
乌国内政治基础正加速瓦解。长期战争消耗使民众疲惫感加剧,泽连斯基支持率从2022年的90%跌至2025年的52%。袭击普京专机的高风险行动若未能取得战略效果,反而加速了内部信心的崩塌。
普京专机遇袭事件标志着俄乌冲突性质的根本转变。当46架无人机锁定一国元首专机时,战争规则已被重写。
无人机集群作战成为新常态。俄国防部通报称,过去一周内(5月20日至25日)击落乌军无人机超千架,单日最高拦截数达764架;乌方则宣称拦截俄军发射的69枚导弹和298架无人机中的大部分。冲突焦点已从战场前线扩展至双方境内关键设施,战争形态呈现全域化、非线性化特征。
袭击国家元首的“斩首行动”模糊了战争伦理边界。乌克兰此举既是战场失利的绝望挣扎,也是技术时代战争伦理溃败的缩影。当领导人安危成为博弈筹码,冲突已滑向“无规则战争”的深渊。这种战术转变引发连锁反应——俄军随即对乌克兰决策层目标实施针对性打击,冲突双方陷入“以眼还眼”的危险循环。
国际调停机制面临全面失效。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后,俄乌代表团在土耳其重启“千人换千人”战俘交换,但战场冲突不降反升。英国《卫报》指出,从俄乌2022年3月以来首次直接谈判结束后的一周情况看,根本就没有任何停火的迹象,特朗普的介入失败已经非常明显。当美国抽身、欧洲骑墙,联合国等国际机构无力约束双方行为,战争走向失控的风险陡增。
泽连斯基批准袭击普京专机的决策,本质上是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押注于一场地缘政治轮盘赌。当无人机群扑向库尔斯克上空时,他赌的是西方盟友的坚定支持、俄罗斯系统的脆弱性和行动本身的突然性。然而三张赌牌尽数落空:
西方保护伞的撕裂:美欧的沉默表明,当乌克兰越过“攻击国家元首”的红线时,西方不愿为其兜底。
俄罗斯防御体系的坚固:俄防空网络高效运转,普京专机多层防护系统验证有效。
战略误判的连锁反应:袭击未成反招致俄军“系统性清零”式报复,乌克兰关键基础设施遭毁灭打击。
泽连斯基的政治生命正面临双重绞索。外部,俄罗斯已获得对其“去人格化”的道义借口和行动自由;内部,战争疲劳与战略失误削弱统治基础,支持率持续下滑。更深刻的危机在于乌克兰国家主权的空心化。当德国解除武器限制、美国切断军援、欧洲默许冒险行动,乌克兰已沦为大国博弈的代理战场。泽连斯基试图以“斩首行动”彰显战略自主,反而暴露了对西方情报与技术的深度依赖。这种结构性脆弱使其在美俄欧三角关系中进退失据——西方提供的不是救生艇,而是裹着糖衣的枷锁。
普京专机掠过库尔斯克上空的惊魂一刻,已成为俄乌战争的分水岭。当46架无人机在俄罗斯防空火力网中化为灰烬时,它们不仅带走了乌克兰翻盘的最后希望,更焚毁了现代战争伦理的最后防线。
泽连斯基的困境折射出中等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结构性悲剧:试图以小博大,却沦为棋盘上的孤子;渴求战略自主,却深陷代理战争的泥沼。他的个人安危已成乌克兰国家命运的隐喻——当俄罗斯导弹如雨点般落下,当西方盟友的沉默震耳欲聋,基辅权力走廊的每一次空袭警报都在叩问:一个主动打破战争禁忌的国家,如何承受规则崩塌后的反弹?
地缘政治的天平已然倾斜。德国“松绑”武器限制与特朗普“退场”形成危险合力,欧洲被迫走上单边对抗之路。而俄朝军事互助条约的签署、朝鲜代表团访俄等动向,显影出俄罗斯为长期博弈布局的战略耐力。在这场地缘政治地震中,最大的输家或是整个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当“斩首”成为选项,当核威慑若隐若现,人类正滑向克劳塞维茨都未曾预想的“绝对战争”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