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日,乌克兰陆军第239号训练场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导弹袭击。乌方称这是“俄军对乌军事设施的精准打击”,导致12名乌克兰士兵死亡,60余人受伤。乌克兰武装部队陆军司令米哈伊洛·德拉帕特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宣布辞职,称其对“未能严格落实防御措施导致悲剧”负有直接责任。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乌军在训练基地防御上的致命漏洞,也揭示了俄乌冲突中远程打击与信息战的残酷现实。
袭击发生在上午,当时第239号训练场正在进行常规军事训练。该训练场位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扎里奇内附近,靠近前线区域,是乌军重要的陆军训练中心。乌方称俄方使用了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子母弹版本,这种导弹可携带多枚小型炸弹,对开阔区域造成大面积杀伤。袭击重点针对训练场的帐篷营地和弹药库,尽管士兵在空袭警报后已进入掩体,但导弹的高爆冲击波和碎片穿透掩体,导致大量伤亡。现场一片狼藉,帐篷被夷为平地,掩体墙体被炸穿,弹药库起火引发二次爆炸,许多士兵的遗体因高温和冲击波变形,难以辨认。
德拉帕特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必须为未能保护士兵的生命而承担责任。”他承认,掩体的防护等级和指挥系统的应急响应存在严重缺陷。具体指控包括掩体设计缺陷、警报系统延迟以及历史隐患未整改。此前2025年3月该训练场曾遭类似袭击,但乌军高层未采取有效改进措施。
事件发生后,乌军内部成立调查小组,对训练场指挥官、掩体建设负责人及防空系统操作员展开全面审查。多名前线指挥官公开批评高层“将士兵视为消耗品”。例如,第47旅旅长希尔申曾多次抗议高层盲目执行政治任务导致无谓伤亡。
此次袭击对乌军士气造成严重打击,士兵家属对训练基地安全性的质疑声浪高涨。西方盟友也对乌军高层的管理能力提出质疑,部分援助项目因“信任危机”出现延迟。
截至6月2日,俄罗斯官方对此次袭击未作公开回应,但军方内部消息人士称,此次打击是“对乌军后勤与训练能力的精准削弱”。俄方的战略目标是削弱乌军战斗力,通过摧毁训练基地延缓乌军新兵部署和战术升级计划,并向乌军高层传递“后方无安全”的信号。乌军则称俄方袭击“专门针对掩体内的士兵”,构成战争罪。为转移国内舆论压力,乌国家安全局当天宣称成功实施“蛛网行动”,摧毁俄西伯利亚地区40余架战机。
这场导弹袭击不仅是俄乌冲突中的一次惨烈事件,更是现代战争“远程打击+信息操控”模式的缩影。乌军高层的辞职揭示了战争机器中的人性挣扎,而俄方的沉默则凸显了其冷酷的战术逻辑。这场悲剧或许会成为俄乌战争的转折点——它既考验着乌克兰的生存韧性,也预示着冲突可能进入更深的泥沼。随着技术的发展,战争的边界将愈发模糊,士兵与平民的生命将成为这场“无人化战争”中最脆弱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