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想医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摸来摸去,即使胸部皮肤烂穿,35岁的殷女士(化名)还是拖拖拉拉不肯去医院,直到快藏不住了才终于鼓足勇气就诊,最终被诊断为乳腺癌中晚期,为了保命而失去了右乳。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乳腺外科专家、宁波市医学重点扶植学科带头人吴伟主主任医师提醒,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乳腺癌发病率在各种癌症中高居首位,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应进行1次体检。一旦自查发现肿块,建议尽快就医,莫让悲剧再上演。
胸部烂了个洞
她用衣物填塞吸渗液
殷女士是一位高级白领,平时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在工作中,根本顾不上解决个人问题,单身多年。
去年初,殷女士在洗澡时摸到右侧乳房上有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肿块。虽然她也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发现乳房肿块要及时就医明确其性质,但是一想到可能会和医生脱了衣服“坦诚相见”,未婚的她十分忌讳,便没去医院。
今年初,她发现乳房肿块部位开始破皮、渗水。但她仍没有就医,自己根据网上找的方子擦擦药膏,却完全没有效果。渐渐地,破口处越变越大,渗水越来越多,为了不让别人发现,她用毛巾垫在胸部。直到天气越来越热,眼看着就要藏不住,她才鼓足勇气就医。
看医生之前她特意做了功课,找了一位女医生——李惠利医院乳腺外科吴伟主主任医师。
当吴伟主掀开殷女士上衣时,即便戴着口罩,仍能闻到难以掩盖的异味。拿掉放在胸部一件专门用来吸渗液的小背心,她看到殷女士右乳房烂穿了一个直径3厘米的洞,脓状液体还会往外冒。看着眼前的情况,吴伟主直摇头。
经检查,殷女士的右乳房有个病灶,需要立即手术。但是,由于乳房溃烂严重,不仅手术难度增加,还无法保留乳房。
得知这样的结果,殷女士一时无法接受,崩溃大哭,懊悔因为自己的拖延导致了这样的局面。手术后,殷女士先后经历了化疗、放疗,目前仍在进行内分泌治疗。
自查时不要遗漏腋窝处
“如果最初发现肿块就做切除,一个简单的乳房区段手术就解决问题了。”吴伟主感慨,这样的患者其实并非个例,有患者发现肿块后到美容院去按摩,还有患者听信“偏方”敷草药,最终都走向了同样的结果——没有及时治疗,加速了病程的进展,也对身体造成了更恶劣的伤害。
乳腺癌是一种原发在人体乳腺上的癌症,患者群体绝大多数为女性。吴伟主介绍,我国乳腺癌的新发人群每年约42万人,且发病率增速快。乳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高居全球癌症的首位,可以称得上是‘第一大癌’了。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乳腺上出现结节及包块、乳房表面有凹陷(酒窝征)、乳房皮肤呈橘皮状、腋窝出现肿大淋巴结、乳头溢液溢血等。“有部分患者的乳腺上没有异样,但触摸腋窝时,发现了肿大的淋巴结。因为腺体是蝌蚪状的,有条小尾巴延伸至腋窝。这种肿大淋巴结理论上是存在风险的,可能是一种隐匿性的乳腺癌,应当引起注意。”吴伟主提醒,一旦有疑似乳腺癌的症状,尽早去医院检查,不要不好意思或是心存侥幸。
保持好心情可以预防乳腺癌
吴伟主建议女性朋友,每月进行1次乳腺自查(有无异常突起、凹陷,有无硬块,有无异常分泌物等)。“不要用指尖捏,要用指腹轻轻摸。一般能摸出来的肿块,至少有1厘米大小了。”
医生建议——
20岁-39岁女性每1-3年进行1次临床检查;
40-69岁女性每1-2年进行1次乳腺B超、X线检查;70岁以上女性每年1次乳腺B超、X线检查;
如果有明显乳腺癌遗传倾向的人群,或既往有乳腺导管、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既往做过胸部放疗患者等乳腺癌高危人群须每年进行一次B超、X线、磁共振等检查。
20岁-39岁女性每1-3年进行1次临床检查;
40-69岁女性每1-2年进行1次乳腺B超、X线检查;70岁以上女性每年1次乳腺B超、X线检查;
如果有明显乳腺癌遗传倾向的人群,或既往有乳腺导管、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既往做过胸部放疗患者等乳腺癌高危人群须每年进行一次B超、X线、磁共振等检查。
“导致乳腺癌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自身基因、生活习惯、心理压力、工作环境以及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吴伟主说,减小乳腺癌发生风险也有一些方法。比如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长期摄入高脂食物和动物性雌激素,应多吃含纤维素、叶绿素和叶青素的食物,吸烟和过量饮酒同样应避免。另外,保持好心情对乳腺癌预防有一定的帮助。
日行不足千米
26岁小伙骨质疏松了
家住鄞州区的26岁小伙小影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得了骨质疏松症。而且听医生说,像他这样得了骨质疏松症的年轻人还不少。
一年前,小影开始腰酸背痛,尤其到了晚上,酸痛加剧,只想躺在床上。一开始小影和父母以为是工作太忙碌,一回家就让他躺着休息。但是渐渐地,小影发现自己不仅腰背酸痛,手脚也逐渐疼痛起来。
一个月前,小影来到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风湿免疫科,一查竟然是骨质疏松症。这是一种以骨量减少或(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导致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风湿免疫科刘伟丽副主任医师介绍说,这个病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由于骨量的减少是个较长的过程,且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很多人并不重视,直到出现不良后果后才惊觉患了骨质疏松症。
医生排除了小影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还排除了肿瘤代谢疾病等可能性,并没有发现引起骨质疏松的病因,基本上可以排除疾病继发的骨质疏松。
然而这么年轻,又怎么来的骨质疏松症呢?小影父母很是不解。
最终,刘伟丽副主任医师在小影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找到了蛛丝马迹。原来小影是一名公司文员,平时对着电脑工作时间较长。因此小影也很少有体能活动,更不用说是去室外了,他每天的运动量大概就是从家里到工作地来回大约一千米的步行距离,活动量和光照亮远远不够。
刘伟丽说,像小影这样患骨质疏松症的年轻人并不少。“年轻人的骨质疏松除了遗传因素,和缺乏体育锻炼、缺乏室外活动,以及大量喝碳酸饮料、咖啡、饮酒、浓茶等密切相关。”她进一步解释,长期不运动、缺少户外运动,使骨细胞处于停滞状态,体内的维生素D不能转化为骨钙,而碳酸饮料、咖啡浓茶则可导致骨钙流失。
刘伟丽医生为小影开了补钙和补维生素D的药剂。除此之外她还建议小影要增加室外活动时间,多晒晒太阳。
刘伟丽医生介绍说,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绝经后的女性,这类中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此外,长期缺乏运动、缺乏日晒的人群,长期吸烟、碳酸饮料当水喝的人群,长期服用激素者,患有基础疾病者如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人群,这些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她建议这些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
如何有效补钙?刘伟丽医生提醒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绝不是补钙这么简单,对于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治疗对策和方案是不同的,需要医生根据骨质疏松程度进行专业的治疗。
骨质疏松虽然危害巨大,但可防可治。如何预防?刘伟丽开出了处方:
1、合理膳食:平时多食用富含钙、磷的食品,如鱼、虾皮、鸡蛋、豆类、粗杂粮、芝麻、绿叶蔬菜等。
2、多晒太阳:建议每天保证30分钟的户外运动。
3、加强锻炼:运动能促进骨骼的代谢、骨量的沉积,建议加强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拳、瑜伽等。
4、避免不良习惯:应尽量戒烟、限酒,减少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的摄入量。
来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丨编辑: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