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9月11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兴业银行台州分行紧扣“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主题,以线下网点为阵地,以线上媒体做延伸,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网络安全知识。同时,创新推出网络安全知识小剧场,组织青年员工拍摄微视频,情景再现金融网络诈骗等典型案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揭露生活中常见的网络陷阱手段和方法,提高社会公众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与技能。
近年来,智能手机爆发式增长,短视频、手游、社交软件等消遣工具络绎不绝,应用软件需要消耗大量流量,这让我们常常面对流量不够用的困境。出门在外,流量吃紧,进入商场、酒店、餐馆后,拿出手机搜索免费WIFI,时下已成为不少人的操作习惯。
#
免费wifi陷阱篇
#
案例场景
商场里,哥儿俩吃饱喝足逛着街,突然响起连续不断的短信提示音。一兄弟掏出手机一看,差点腿软,全都是大额刷卡提示。脑子还没转过弯来,手机又响起来了。一旁的哥们帮其回忆,是不是刚才连了免费WIFI付款,导致密码被盗了。这时,这位大兄弟追悔莫及,直呼自己因小失大。
#
案例分析
免费WIFI,不仅众多的公共场所存在,在应用市场上号称“WIFI万能钥匙”的APP也比比皆是。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人家提供免费WIFI,那他们赚什么,真的只是乐于助人?免费,天下真的有免费的午餐吗?
当我们在连接免费WIFI或使用WIFI密码破译工具后,手机上会莫名其妙多了一些自动下载的应用程序,而这些应用程序,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下载的。其实,在我们连接WIFI或操作这些WIFI万能钥匙APP时,点过的“确认”按钮,大部分都是伪装的广告链接,其表面是一句句温馨提示语,指导你下载安装,实则一步一步诱导你进入它的圈套。就这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便把广告中的应用程序安装到手机里,而这些应用程序就会在手机里获取我们银行卡密码、个人位置、生活习惯。不法分子利用这些非法获得的隐私信息来谋利,如盗刷卡片、贩卖隐私、损害个人名声等。
#
案例警示
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同时,也给网民的隐私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收集、贩卖个人信息,钓鱼诈骗,以谋取私利的行径屡见不鲜。免费WIFI只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广大网民需要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做到公共WIFI不连接,共同参与共筑安全防线。
#
信息安全保护小技能
1.关闭手机和计算机的WIFI自动连接功能,在公共场所使用网络时,对于可以直接连接且不要验证码和密码的公共无线网络尽量不使用;
2.在连接公共WIFI的情况下,不输入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账户密码及个人信息;
3.谨慎使用公共充电设备,公共充电设备包括充电宝、数据线等。在使用公共手机充电设备充电的过程中,不点击任何手机提示框出现的同意或信任按钮;
4. 手机里尽可能下载安装手机防护软件,提高手机内部防护;
5.更换手机、手机号时要当心,将手机号进行销号,并解绑绑定的银行卡、支付宝等。
#
网络安全知识普及
“防”网络风险
这些概念要知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哦)
来源 | 兴业银行台州分行
编辑 | 陈路漫 校读 | 赵琦
责编 | 江英华、王姝 监制 | 尤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