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能够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这个称号,现场听了习主席的讲话,感触颇深。我们接下来还要继续努力,将自身发展同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创造,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最美“地月合影”团队接受专访丨地月合影如何诞生?月球为啥看起来这么大?地球真的是深蓝色的吗……
3日,刚刚获得2019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博士生吴凡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梦想没有终点, 只要不停止脚步,它就永远在前方。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博士生、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核心成员,“紫丁香一号”、”紫丁香二号”、“龙江一号”、”龙江二号”微纳卫星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师,拍下“最美”地月合影……在身为90后吴凡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追梦人。
舰船、航空、兵器,
是他幼时最爱读的书
“我从小就喜欢读‘三大知识’杂志—《舰船知识》《航空知识》《兵器知识》。”吴凡说,这也培养了他对国防科技浓厚的兴趣。彼时的中国航天风光无两,载人飞船、太空行走、“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探测,让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成为航天人的种子。2010年,吴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启了圆梦之旅。
“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是吴凡心中坚持的信念。本科期间,吴凡便在兼顾课程学习的同时早早就进入了实验室攻关科研课题。课上聆听老师授课的专注神态、课后赶往自习室的匆匆脚步、周末和寒暑假无停休在实验室忙碌的身影,这些都记录着吴凡对新鲜知识的迫切渴望和技术能力的快速成长。
2013年,机缘巧合下,吴凡结识了一群同样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小伙伴,一同组队代表学校参加了欧盟发起的QB50项目。
该项目旨在面向全球高校征集50颗立方体卫星,搭载由欧盟提
供的载荷对全球大气进行分布式的探测。他在担任“紫丁香一号”立方体卫星和"紫丁香二号“纳卫星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师这段日子里,与他的小伙伴一起摸索、学习,开启了创意的大冒险。他们亲手设计、验证、测试和调试,从原理样机到初样、正样,不分昼夜的查阅文献资料、带病坚持验证测试、行军床过夜等待数据分析结果。
当第一颗由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紫丁香二号”纳卫星发射升空,地面接收到它来自太空的第一声问候时,吴凡和他的小伙伴们紧紧相拥,都留下了激动的热泪。
4个小时播报近500条正确指令,
“龙江二号”步入正轨
“梦想没有终点, 只要不停止脚步,它就永远在前方”。吴凡说,哈工大探月微卫星项目在2016年3月正式立项,他仍然担任“龙江一号”、“龙江二号”两颗微卫星的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设计师。月球卫星的研制难度比地球卫星陡增好几个量级,虽然与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并肩作战,但巨大的研制难度、紧张的研制周期、繁重的研制任务仍然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无数个周末和深夜,为调试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抓耳挠腮,为每一次成功的解决与队友击掌庆祝。
2018年5月21 日5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龙江一号”、"龙江二号”两颗微卫星,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5月22日3时54分,不幸发生了,"龙江一号”按预定动作完成轨控后,突然与地面失联,经过各种抢救措施依然无效。“龙江二号”成为了团队唯一的希望,经过多次商谈研究,团队不自信却又无比坚决的决定对“龙江二号”进行试变轨,千斤重压落到了这位年轻的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师上。
吴凡立刻与队友启动故障预案,发送指令切断推进剂供给。他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程序,对卫星的残余角动量进行分析计算,并准确报出对应需要启动的发动机编号。在4个小时的奋战中,团队准确播报了近500条指令,如果他的操作出现了哪怕一丝失误,团队近两年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当卫星角速度由超过400°/s慢慢降为0、调度员播报“龙江二号”恢复正常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几乎四天四夜没有合眼的吴凡终于松下了一口气。
心怀航天梦,
是他们这群年轻人特有的浪漫
在“龙江二号”任务中,吴凡突发奇想,提议用沙特相机为地球与月球拍了一张合影。2018年6月14日下午,国家航天局与沙特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在京联合举行沙特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的图像联合发布仪式,地月合影就是发布的三幅图像之一。这是中沙两国在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中继星任务国际合作项目取得的重要成果。“最美地月合影”被世界权威杂志《科学》刊登,英国媒体称“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棒的地月合影之一”。
如今,吴凡正在负责阿斯图纳卫星的研制工作。阿斯图纳卫星是中俄合作卫星项目,计划促进中俄双方的学生交流,借助推扫视频一体化相机,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进行资源勘察,积极回应“一带一路”倡议。“心怀航天梦,探索宇宙的奥秘。”吴凡说,这是他们这群年轻人特有的浪漫,在逐梦航天的路上他会永不停歇。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王越
编辑:马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