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到2031年的十年间,中国将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退休潮”,每年将有约2000万人退休。老年人群是巨大的社会资源,也是高质量劳动力的潜在储备。近日,北京一家企业发布“银发岗位”招聘信息后收到500多份简历,其中一位72岁的“北京奶奶”因其丰富的经历引起了广泛关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劲指出,在不确定性增加的商业环境中,老年人的经验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他们经历过多次经济周期和危机,这种历史视角是年轻人较为缺乏的宝贵资源。民政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提出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鼓励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或人才市场,并培育面向银发经济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超过退休年龄的再就业人口占比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据国家卫健委预测,到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老年人再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在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老年人拥有丰富职业经验、社会阅历、资源力量以及成熟的技能,被视为高质量劳动力的潜在储备。老龄化趋势下,老年人再就业不仅能缓解养老金压力,还能提升其生活质量。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表示,支持有意愿的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最早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国家之一,在老年人再就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22年日本发布的调查显示,65岁以上男女从业率为25.3%,比2017年提高0.9个百分点。65-69岁人群从业率达到50.9%,首次超过五成;70-74岁群体从业率也达到33.3%,刷新历史纪录。这意味着在日本,70-74岁的老人中每三人就有一人还在工作。
中国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并不低。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23年调查,60-69岁低龄老年人中有45%有就业意愿。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选取106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79.1%受访者有“再就业的意愿”。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三成受访者因经济压力而选择再就业。老年人再就业的主要目的包括寻求个人社会价值、发挥一技之长、增加收入满足更高层次消费需求等。
中国老年人就业呈现出较明显的行业集中性,家政服务、保安、社区服务位列前三。然而,随着老年人学历提高、思想观念改变及社会接受度提升,老年人就业岗位空间变大。例如,许多老年人从事教育培训、健康管理、养老护理员、康复师等岗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指出,全球咨询市场中50岁以上专业人士的需求在过去五年增长了23%。在中国市场,法律咨询、财务咨询、管理咨询等领域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仍然具有较强竞争力。
尽管如此,老年人再就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年龄歧视、学历低、技能少、岗位选择少、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数字化转型导致劳动力市场对新知识、新技能需求激增,而中高龄劳动者在数字技能方面往往处于弱势。此外,老年人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匮乏,且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老年人再就业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针对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建议,围绕维护大龄灵活就业者、农民工等群体就业权利和安全保障,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将就业登记、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衔接起来,提高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强化老年人公共就业服务保障。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创“零工服务平台”,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就业对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