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亚加拉瀑布市加美边境地带,一辆满载的汽车运输车通过刘易斯顿-昆斯顿桥开往加拿大。美国政府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正在加剧全球汽车业风险,多国车企面临成本激增、供应链不稳、业绩下滑等压力;相关负面影响还将传导至消费市场,推高通胀并抑制整体消费活力。
亚欧汽车业受影响较大。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表示,他正在考虑为在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提供进口零部件关税豁免,为这些汽车公司转向在美国生产零部件留出一段时间。此前,美国对所有出口至该国的汽车征收25%的关税,计划零部件关税最迟于5月3日生效。业内人士指出,特朗普最新表态或暗示将暂缓汽车零部件关税加征措施,为深陷成本压力的车企带来短暂“喘息”,但同时这也增添了更多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企业既要应对随时可能重启的关税“大棒”,又因长期规划失衡陷入更深的焦灼。在此背景下,车企的投资、发展和生产决策都会推迟。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汽车总销量为1603万辆,而同期美国进口汽车约800万辆,占其全年销量的一半,占全球汽车进口总量的30%以上。这意味着,一旦美国开始加征关税,将对多国汽车产业带来明显冲击。具体来看,日韩、欧洲部分国家车企受影响较大。日本、韩国、德国分别对美出口140万辆、130万辆和40万辆整车。基于该数据,预计关税落地将分别影响日、韩、德约27万辆、20万辆和16万辆出口。欧盟方面,美国是欧盟汽车最大的出口市场,2024年欧洲汽车制造商向美国出口了约75万辆汽车,总价值384亿欧元,其中德国占比最高。在关税影响下,欧洲汽车制造商的销售额可能会因关税损失数十亿欧元,具体幅度取决于关税政策的走向。
美国本土车企也不能独善其身。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关税对特斯拉的影响仍然很大。尽管特斯拉在美国拥有工厂,同时在美国本土组装整车,但其在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上仍需要进口。针对美国的关税政策,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在一个投资者会议上表达了担忧,称这些关税是“毁灭性”的,将把美国汽车业“砸出一个前所未见的巨坑”。阿利安塑料公司总经理费利佩·比利亚雷亚尔也表示,原本企业只需承担材料和加工成本,而如果每个环节都被征收关税,累计税率可能让企业不堪重负。斯泰兰蒂斯董事长艾尔坎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除了美国的汽车关税外,该行业还受到包括对钢铁、铝和零部件等征收的层层关税的打击。当前“痛苦的”关税和过于僵化的欧盟监管将使美国和欧洲汽车业面临风险,威胁就业。
为应对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带来的市场冲击,车企不得不在整个经营策略上作出转变。捷豹路虎宣布正采取一些短期行动,包括在4月份暂停发货,同时制订中长期计划。作为捷豹路虎的最大单一市场,美国市场占其全球销量的26.76%。尽管在关税措施生效前,捷豹路虎已在美国囤积了两个月的库存,但公司正在考虑采取提高在美售价、降低成本以及转向其他市场等措施,应对关税带来的冲击。奥迪决定扣留4月2日后到港的进口车辆,以避免受新关税政策影响。大众集团已暂停从墨西哥通过铁路运输汽车进入美国,并将从欧洲海运至美国的新车扣留在港口。斯泰兰蒂斯裁撤五家主要生产动力总成和冲压零部件的美国工厂900名员工,并计划暂停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两家装配厂的生产业务。保时捷等高端汽车品牌受新一轮关税战的打击更为严重,保时捷约30%至40%的汽车在美国市场销售,提高25%的关税将使其不得不提高10%至20%的售价,并尝试自行消化剩余的关税成本,这将导致其销量下降并面临亏损。法拉利也表示,将部分车型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提高至多10%。奔驰计划推进GLS车型的中国国产化,并可能在美国撤出入门级车型,专注于利润更高的高端车型。现代汽车则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在美投资210亿美元,以推进本地化生产,从而规避关税。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行业“地震”正演变为全球汽车产业的 “压力测试”。当涨价吞噬需求、重构拖慢转型、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车企们既要应对当下的生存危机,更需在产业链断裂风险中寻找新的平衡支点。而美国消费者,无疑将成为这场博弈中最被动的牺牲品。美国安德森经济集团估算,关税将使最便宜的美国汽车价格上涨2500美元至5000美元,一些进口汽车价格可能上涨超过2万美元。有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企业回流还是维持现状,短期内均难抵消关税影响,美国市场的销量和利润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同时,汽车供应链历经长期发展,已形成全球化布局,美国本土汽车制造业对进口零部件依赖程度高。当下,重建供应链不仅成本高昂,且耗时漫长,这无疑将拖累外资车企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步伐。行业阵痛已在交付端显现,特斯拉一季报显示,特斯拉的全球交付量同比下滑了13%至33.67万辆,创下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季度交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