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一名老师因三名学生未填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班级微信群中发表激烈言论,引发广泛关注。这名教师对学生的志愿选择权是否应该干预?报志愿时应优先考虑专业还是名校?教育评价体系是否过于单一?这些问题引发了深思。
事件发生在7月初高考志愿填报期间。瑞昌一中22209班的三名高分考生放弃了班主任漆某芳极力推荐的清华北大“强基计划”或相关专业方向。7月5日,漆某芳发现学生的实际志愿与预期不符后,在微信群中情绪激动地发出长段信息,指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并将这种选择视为教育的失败,最终表示将以失望解散此群并退出。相关聊天截图在网络流传,迅速引发热议。
7月7日晚,校方发布情况说明,表示漆老师已在教师会议上作出深刻检讨,并向相关学生及家长道歉。校方明确要求全体教师尊重学生志愿选择,不得干预填报自由。九江市教育局也表示已关注此事,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尽管校方及时回应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事态,但暴露的问题远未解决。
从漆某芳老师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她认为学生报考清北以外的学校辜负了学校的付出和老师的陪伴,流露出强烈的惋惜和失望情绪。这无疑是对学生报考志愿的情感绑架,展现了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性。难道分数够了,学生就只能选择清北吗?
这位教师的不满情绪,除了对学生情真意切的惋惜,或许还触碰到了教育者的某些利益。学生的升学去向,尤其是清北录取情况,往往直接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奖金分配乃至职称晋升挂钩。有些网友的评论虽显尖锐,但确实点出了部分教师情绪失控的潜在现实因素。
教育部明确提出严禁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考核排名,对教师进行排名、奖惩,但在基层实践中,清北录取率作为“硬通货”的评价惯性依然强大。学校的评价体系如此,教师的心理压力大,职业价值观难免受到影响。因此,部分老师认为学生个人的专业前途、兴趣爱好固然需要考虑,但考上清北证明成绩的数据更加重要,最终形成了学生不报清北,老师情绪“破防”。
教育领域存在的过度追求升学率以及“清北率”的功利化倾向已经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相关部门明确严禁宣传炒作“升学率”、“高分考生”,并禁止将升学率与教师奖励、评优评职挂钩。这些都表明,“清北率”不应该成为一种考核指标,老师更不该因学生的自主选择而“破防”。
在事件中,三名考生若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报考了理想的学校,这份坚定和对个人未来的规划值得点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生倾向选择高校的“王牌专业”,而不是唯“清北论”。在越来越多学子眼中,学科适配比学校光环更重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专业选择不符合自己愿望导致退学复读的情况。当清北只能就读边缘专业时,其他学校的顶尖专业成为更务实的选择。
部分高校对于报考的考生设置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令竞争的维度变得越来越多元。例如,香港一些高校的招生条件是:高考成绩只是敲门砖,决定了考生是否有机会进入面试环节,而面试表现则占到30%甚至更重的分量。甚至体育、艺术、科创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还有额外加分。
志愿填报确实是人生大事,这需要老师提供专业建议,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无论是志愿填报还是教书育人,放下功利的名校执念甚至是情感绑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回归教育“以人为本”的初心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