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商场靠孩子续命 高温与带娃刚需成救星!今年夏天,许多商场因高温和孩子们而重新焕发了生机。七月份连续高温,部分地区气温逼近40℃,加上腾讯和网易同步上线的“暑期限玩日历”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使得商场成为消磨假期的理想选择。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创下近四年新高,超过三成项目空置率超过10%,一些中小商圈人气持续下滑,老旧项目只能靠临时展、短租摊位维持运营,连一线城市也难以幸免。然而,在这片萧条中,有些商场却因为暑假带娃的人群变得人满为患。
如果你最近去过商场,大概率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淘气堡里疯跑,大人拿着一杯奶茶靠墙“发呆”,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不远处的亲子餐厅、童装店、母婴用品展区人气爆棚;一些高端商场甚至在空中花园搞起动物主题市集。曾经主打“潮流生活方式”的购物中心,如今成了城市里的“带娃基地”。
从“年轻人不买单”到“娃是商场的发动机”,中国的商场这几年人越来越少。过去几年,线上消费冲击、直播电商崛起,让大批线下商圈陷入“人来了但没消费”的困境。疫情之后,情况并未好转。2024年多地空置商铺率刷新纪录,一线城市也未能幸免。上海爱琴海室外区沦为临时仓库,七浦路曾经日进斗金的档口,如今空铺率高达90%。一位在北京CBD做商场招商的人直言:“早年讲人气,现在讲场景。现在连场景都快讲不下去了。”
当大家认为商场“要完了”的时候,有人发现了一个意外的“流量发动机”:孩子。以石家庄东胜广场为例,周末儿童乐园爆满早已常态化,与之配套的奶茶店、餐厅、母婴用品店、生鲜超市、亲子服装品牌也随之迎来久违的客流。商场没改装修、没上新品牌,但靠着儿童游乐区实现了“间接复苏”。这背后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型正在成型:孩子负责引流,家长完成转化。一个家庭在商场的平均停留时间超过4小时,是情侣、白领人群的4倍;80%的家庭中,儿童相关支出占比高达30%-50%。美团数据显示,今年亲子活动相关搜索同比激增129%,儿童乐园增长率更是高达389%。
这不是偶然,是一场正在全国发生的客群更替:年轻人走了,家长们扛起了商场的水电费和租金。真正买单的不再是潮人和白领,而是拖着娃、提着袋子的普通年轻父母们。高温和“带娃刚需”成了商场的续命稻草。
热只是表象,真正让亲子家庭扎堆商场的是家长们越来越清醒的生活选择。不是不想带孩子去远方,而是现实不允许。周末两天,一天还得留给补觉和收拾屋子,真正能全家出动的时间少之又少。长途亲子游成本高、时间紧,还容易让大人比孩子更累。年轻父母早就意识到:频繁出远门不仅不现实,也未必划算。在“想陪伴但又不想太累”的双重拉扯下,商场成为一个低门槛、低成本、还不失陪伴感的折中方案。吃饭、玩耍、学习、休息,一站式搞定。孩子疯玩,大人松弛。最重要的是:不用大动干戈,不用开车跑远,不用担心天气,一家人说走就走,性价比极高。
越来越多新商场也看穿了这一需求,主动从“购物中心”变成“遛娃中心”。例如北京颐堤港,顶层巨型玻璃穹顶洒下自然光,孩子追光奔跑,大人刷手机放空,一坐就是一下午;新奥购物中心在地下楼层搞起了“钓虾赶海”,一边是孩子摸螃蟹,一边是家长试吃对面进口食品区的新茶饮。这些并不是刻意制造仪式感,而是顺应家庭的真实生活节奏。家长越来越知道,自己不是在为孩子“找乐子”,而是在寻找一种“轻松的共处”。既能让孩子放电,又能让自己喘口气;既有陪伴感,又有个体空间。于是,过去“孩子玩、大人等”的模式逐渐被淘汰,现在流行的是“孩子玩得疯、大人也不无聊,顺便还能买点该买的、吃顿想吃的”。
比如上海新世界城则在非遗纸鸢的亲子课堂中插入文化体验环节,不少商场游乐场和餐厅、文创、超市的联动越来越紧密,套餐、积分、打卡任务花样不断,家长也能参与动手,小朋友尖叫的同时,家长拍照发圈,心里也满意。这套组合拳的核心逻辑只有一个:让家长觉得,“这趟来得值”。
眼下,越来越多商场开始“亲子化转型”,但现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搞亲子”看上去门槛不高,真要落地却很容易走形。不少地方一上来就是“套模板”:淘气堡+卡通贴纸+门口一个“亲子乐园”指示牌,就想吸引带娃家庭进场。结果孩子十分钟玩腻了,大人刷完手机无聊到发呆,一张一大一小的门票花了几十块,感觉还不如小区广场遛弯。同时,项目越多,体验和安全问题就越难把控。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很多商场连基础运营都没解决,只想着“蹭热点”“搞流量”。但亲子家庭对体验感和安全性极其敏感。游乐设备陈旧一点、工作人员态度敷衍一点,哪怕只是一次摔跤事故,家长的信任就可能彻底崩塌。
很多商场还忽视了一个现实:家庭消费本身也在分层。有人看重性价比,49元的考古乐园就能满足周末刚需;也有人愿意为444元的乐高中心买单,希望孩子“玩中有学”。但问题是,大多数商场既没有品牌整合能力,也没有运营体系,硬凑一堆亲子业态,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留不住人,更谈不上复购和转化。更何况,孩子毕竟也在变少。未来能带孩子来遛弯的家长只会越来越少。就算做出了“最牛亲子场”,也很难扛起整个商场的基本盘。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当孩子不再足够多,该拿什么留住客人?这个答案必须回到商场的本质:不是靠哪个项目吸引流量,而是靠场所本身满足人最底层的线下生活需求。未来的商场不该只想着怎么搞定带娃家庭,而是该去想怎么让大众重新愿意走进来。不是来拍照、打卡、躲热,而是来真实消费、放松自己。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年轻人根本懒得进商场。一部手机就能下单、一杯咖啡就能续命,一顿外卖、一场短剧、一轮直播就能打发周末。你要他们进来,就必须有足够的理由:比外卖好吃,比线上便宜,比短视频更有趣,比社交平台更真实。能不能做到,关键不在IP,不在装修,而在“有没有从顾客的真实需求出发”。
商场需要重新梳理“人、货、场”:不是多一个亲子项目、多一个美陈设计,而是要有意识地构建真实的“生活节奏”:父母看剧的地方、情侣约会的首选、社恐也愿意待着的咖啡馆、还能顺手剪头发、甚至做心理咨询的第三空间。简单说,商场要把“陪伴”这两个字学明白:不是只有孩子需要陪伴,所有人都需要。那些搞得出亲子闭环的商场只是先走一步;能构建出真实生活氛围的,才能笑到最后。亲子经济是现实的权宜之计,但不是终点。能否走出这一轮红利,取决于一个核心问题:在短视频、直播充斥的时代,商场到底凭什么把人从线上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