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兴生物董事会大洗牌 内斗十年终落幕!北京时间7月9日上午8时,科兴生物特别股东大会召开。股东投票通过了赛富基金(SAIF)提出的两项提案:罢免现任董事会成员,并选举SAIF提名的十位资深董事候选人进入董事会,尹卫东阵营占据了绝大多数席位。
这场持续近十年的内斗源于创始人尹卫东与潘爱华之间的资本博弈。从私有化僵局、抢公章、断电事件到“毒丸计划”稀释股权,最终导致公司自2019年起被纳斯达克以“治理失效”强制停牌。
此次董事会洗牌前,科兴生物提出总额最高75亿美元的“清仓式”分红方案,市场将其视为争夺股东支持的策略,也可能意在掏空现金以削弱对手未来控制权。新董事会承诺推动复牌并落实分红,但维梧资本等股东仍以诉讼质疑其合法性,科兴生物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新董事会具体成员包括西蒙·安德森、付山、焦树阁、李嘉强、卢毓琳、裘育敏、王宇、肖瑞平、阎焱和尹卫东。特别股东大会上,尽管现任董事长李嘉强召集会议后立即宣布休会,未允许股东参与议程,但在场股东代表在现任董事卢毓琳主持下继续召开会议,并通过了SAIF Partners的两项提案。
在此次股东大会前,科兴生物提出了每股55美元的特别现金股息、每股19美元的第二次特别现金股息以及每股20美元至50美元的第三次特别现金股息派送方案,试图说服股东对相关两项提案投反对票。若三阶段特别股息全部支付完毕,股东可以拿到公司股价14到19倍的现金,即每股最高可获得124美元的分红,股息率高达1917%,总分红额达74.48亿美元,而公司的总市值不到5亿美元。
在投票结果出炉后,新任董事会强调将全力落实公司已公布的分红计划,并与管理层密切合作,推动公司普通股恢复交易,释放长期价值。
科兴生物的争夺战始于两名创始人之间。2001年,技术专家尹卫东与北大教授潘爱华共同创立北京科兴。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和稀释,潘爱华所持股权降至26.9%,尹卫东则通过离岸架构掌控实权。2009年11月,科兴生物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挂牌交易。
到了2016年,科兴生物欲启动私有化回国上市,尹卫东与潘爱华各自拉来资本站队,双方开始争夺科兴生物话事权。加入尹卫东阵营的包括赛富基金、康桥资本、维梧资本等;加入潘爱华阵营的包括受其控制的A股上市公司未名医药、中信并购基金和当时科兴生物的第一大股东1Globe Capital LLC(强新资本)。期间,尹卫东还启动了“毒丸计划”,向除潘爱华及1Globe外的股东增发新股,强行稀释对手股权。
在一系列争夺中,2019年2月,纳斯达克以“治理失效”为由强制科兴生物停牌。潘爱华则在2024年因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被判刑13年。2024年2月,潘爱华提起上诉。今年1月,英国枢密院裁定科兴生物2018年股东大会程序违规,“毒丸计划”无效。此后,科兴生物多名董事会成员陆续声称辞职,1Globe方面提名的李嘉强等四人接管董事会。
面对多方指控,由1Globe方面主导的董事会急于在特别股东大会前实施第一次分红,一方面被市场视为争取股东支持,另一方面被解读为“消耗战”策略。据赛富基金公开信,目前科兴生物账户共积压103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若按照前文中最高约75亿美金的特别股息支出计算,将消耗公司超七成资金。
科兴生物的核心产品“克尔来福”疫苗面临停产。公司在研管线主要包括百白破系列疫苗、狂犬疫苗、手足口系列疫苗。但从这些产品的吸金能力和市场潜力来看,科兴生物面临的是股东内斗和时势已去的内外交困局面。新董事会计划分红后仅预留20亿美元运营资金,而科兴生物的非主营业务收入寥寥,即使前述分红落地、控制权落定,科兴生物未来的路仍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