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滥施关税,中国态度明确:愿意谈,大门敞开;如果要打,奉陪到底。这种表态展现了中国的坚定立场。
4月16日,中国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公布,GDP增速达5.4%,实现良好开局。4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外贸首季报,2025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和平稳的开局。
尽管美国滥施关税的影响可能在二季度逐步显现,但一季度的良好表现为中国应对未来挑战积累了信心和底气。中国敢于放言“奉陪到底”,并非一时意气用事。自上一轮美国加征关税以来,中国积极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今的中国经济体量更大、韧性更足,后手也更多。
中国已不再是以外贸为主导的经济体。去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8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几乎占到一半,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从中央到地方,中国把“全方位扩大内需”作为头号任务,努力促增收、扩消费。只要激活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中国经济就有了坚实的底座。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向全世界提供的商品不仅限于袜子和衬衫,高科技产品正逐渐崭露头角。新能源、锂电池、光伏等产品在全球都具有竞争力,成为中国出口的新增长点。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去年中国汽车出口6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了200万辆,这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首次登上国际舞台。
美国一直在限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但在贸易战中,中国在新能源、AI、智能制造、稀土提炼、光伏硅片、锂电池材料等关键领域树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贸易战倒逼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在2024年达到6882.8亿美元。美国滥施关税对中国GDP增长带来较大压力。许多外贸企业家虽然有忧虑,但也表达了信心,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开拓欧洲、中亚、非洲、东南亚等市场来应对美国的挑战。宁波新东方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秋城表示,美国政策变化太快,他和许多外贸人都不太敢再接美国订单,正在考虑将业务转向东南亚及其他新兴市场,尤其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项目。
中国外贸多元化布局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22.07万亿元,同比增长6.4%;今年一季度,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同比增长7.2%,货物进出口额占比超过50%。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已成为外贸的重要支柱。中国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存度也在下降,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
一些外贸企业还通过“出口转内销”来应对挑战。广东一家生产耳机等电子产品的企业,过去有稳定的外贸订单,但近两年由于外贸订单波动,他们调整战略,将大部分产品转为内销。据统计,2024年中国有出口实绩的10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了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政府鼓励企业“出口转内销”,出台多项措施帮助外贸企业依托国内市场应对外部冲击。
从政府到企业,从平台到消费者,中国上下团结一心,全力支持外贸企业渡过难关。有外贸企业家表示,拿着世界地图做生意,市场不只有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