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5月28日,长沙市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推介活动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现场发布了长沙市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计划,这份计划被视作从落地到上市一条龙培养创业者的超级攻略。
长沙的这一最新动向背后,是湖南将大学生创业提升至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系统性思维破解人才困局的谋划。不久前,湖南启动了名为“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的系列行动。5月12日,湖南决策层再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促进高校毕业生留湘来湘工作。
“抢人”并非新鲜概念。自2017年起,许多城市通过放宽落户、提供补贴等措施吸引人才。例如,武汉推出了雄心勃勃的“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天津的“海河英才”计划曾引发“北漂”排队落户,西安的热情一度传出“去西安旅游结果在火车站办好落户”的段子。这些举措主要目的是吸引人才落户,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进入2025年,在“杭州六小龙”现象的刺激下,各地新一轮“抢人”大战再度升级。从免费住宿、报销路费,到无息贷款、免办公室租金,再到免费使用实验室、设立天使母基金和人才创新创业基金等,大招频出。与前几年相比,之前的“抢人大战”大多由二线城市发起,但现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也加入了争夺。
值得注意的是,“抢人”方向从拼“量”转向求“质”。过去各地主要追求的是落户数量和人口基本盘的扩大,如今则更注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按需“抢人”思路更加清晰和精准。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正是新一轮“抢人”大战的核心逻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进入活跃期。我国经济也从依赖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加速向“人才红利”“创新红利”驱动转型。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抢人”大战表面上看是人才政策之争,实际上是创新生态之争,更是未来发展竞争力之争。
去年9月,湖南省委明确提出要完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建设对年轻人友好的省份。此后,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不断释放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一个对比数据常常被提及:世界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创业比例达30%,而这个比例在中国大概只有1%到2%。面对此差距,湖南希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改变这一局面。
正值就业季,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湖南本地应届毕业生超52万。为了留住本地大学生,“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系列行动中的“湘才留湘”专场招聘会汇集超过500家优质企事业单位,提供3万余个岗位。除了留住本地大学生,湖南还开展“优才来湘”专场招聘活动,面向全国提供超过1万个招聘计划。
湖南抢人的特点是系统性。抢人细分到不同场景、针对不同人群,构建“抢人”及产业整体生态。利用“网红”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优势,湖南不仅抢游客,还想抢人才。3月30日,湖南省“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人才交流大会在长沙召开,近500家单位现场揽才,提供岗位超万个。此举旨在缓解文旅从业者匮乏的局面,同时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带着这样的系统性思维,湖南还实施“湘商回归”工程,通过吸引湘商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形成人才集聚。此外,湖南“抢人”还注重“下沉”。岳阳、湘潭、株洲、衡阳等多个地市纷纷行动,基于各自产业结构,拿出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呈现出“抢人”的满天繁星之势。
实际上,近年很多城市都已经意识到安居是乐业的前提。比如,北京经开区明确“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上海针对应届毕业生推出全年累计15天的免费短租公寓,并覆盖毕业前1年至毕业后2年的高校学生;深圳的“鲲鹏计划”将应届生前往深圳求职的免费住宿由原来的7天延长至15天。
相比之下,长沙凭借较低的消费和较高的生活质量赢得了口碑,成为“抢人”的关键一招。这也是湖南加力“抢人”的现实考量和机遇所在——中部地区长期呈现劳动力“外输内缺”状态,大量劳动力选择省外转移就业,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如今,当沿海地区面临“用工贵、留才难”,湖南“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差异化优势,将成为打造年轻人友好省份的关键助力。
长沙街头随处可见的“黑色经典”臭豆腐品牌,便是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生卢路成与几位大学毕业生初创,如今在全国已有2000余家加盟门店。此外,长沙流行的文和友、茶颜悦色、柠季、楂堆等新消费品牌,都是由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活力所生发而来。消费激发了年轻人创业和“生产”的灵感,他们的创业和“生产”又促进了消费生态的繁荣。
5月28日,长沙市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计划发布,从一站式接待服务、低成本场地支持、低门槛融资保障、全周期创业奖补、多层次创赛转化、全流程助力成长、强磁场引才聚才、多元化认定赋能、梯度化安居保障、高品质生活打造等多个维度,全方位支持青年人才到长沙创业。这正是湖南“抢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把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比喻为‘金种子’,湖南愿意当好哺育‘金种子’的那块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