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意外伤害是0至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暑假期间,离开学校的孩子渴望自由活动,但父母疏于看管,使许多孩子处于“被散养”状态,溺水、交通事故和误吞异物等状况频发。
6月29日在安徽宣城,一名男孩跌入湍流并被吸入桥洞下。危急时刻,一位白衣大哥迅速抓住孩子的手臂,众人合力将男孩从激流中拽回,并成功将其拉上岸。
多家医院医生提醒,假期安全不容忽视,需注意防范意外伤害。随着气温升高,户外玩水的人增多,溺水事故也进入高发期。据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儿童占总数的56%。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
浙大儿院急诊科主任吴秀静表示,近一个多月已收到5例溺水患儿,其中一对兄妹因在家门口小河边玩水不慎失足溺亡。吴秀静建议家长全程监护,远离危险水域,不要让孩子独自或结伴在河边、池塘、水库等水域玩耍;带孩子游泳时选择正规场所,全程陪伴,避免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她还强调了“六不准”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盲目下水施救。
如果发现有人溺水,应确保自身安全,大声呼救,寻求成人帮助,拨打120急救电话;也可以利用竹竿、树枝、长绳等延伸物让溺水者抓住上岸,或将救生圈、空矿泉水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口鼻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溺水者没有呼吸和心跳,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此外,暑假期间儿童交通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日,6岁男孩童童(化名)乘坐电瓶车外出时被撞飞,导致颅骨骨折。杭州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朝晖院区急诊团队迅速为童童完善检查并进行手术,最终顺利脱险。急诊科副主任张彩云提醒,儿童乘坐电瓶车出行时一定要戴好头盔,且不建议使用成人头盔,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另一名儿童新新(化名)因电瓶车撞到护栏,小腿皮肤大面积撕脱,经骨科治疗后情况稳定。骨科医生提醒,若不慎遭遇脱套伤,切勿强行拉回皮肤,应及时就医,并用清洁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止血。
室内环境同样存在安全隐患。8岁女孩甜甜(化名)玩耍时误吞两颗磁铁片,导致肠穿孔。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肛外科通过微创手术取出磁铁,甜甜顺利康复出院。主治医师王亮提醒,磁力珠、磁力片等磁铁类异物可能导致肠梗阻、肠扭转甚至肠穿孔,严重时可致全身感染,威胁生命。家长应加强日常看护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避免类似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