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化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彭博社发表文章,称帕劳、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等所在的太平洋地区传统上被视为“美国后院”,但现在正成为中国外交与经济活动的关键区域。随着冷战后美国经济外交能力减弱,中国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以多样化援助等手段增强了自身影响力。
文章引用了美国智库人士的观点,强调在广阔的海洋中,一小块陆地在生存、防御或力量投射方面变得极其重要。20世纪初的日本曾接管中太平洋广阔海域,利用这些前哨切断其竞争对手美国通往东亚的通道。如今,中国正将目光投向这一关键区域,寻求经济和外交上的突破。
密克罗尼西亚最近落成了一座国家会议中心,并举行了由日本最初建造的乌利埃机场重建奠基仪式。这两个项目都由中国资助。1945年击败日本后,美国接管了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帕劳等太平洋领地。20世纪80年代,这三个国家与美国建立了“自由联系协定”,允许其公民在美国居住和工作,美国则拥有在其领土设立军事基地的优先权和防务否决权。
过去,美国政坛有许多对太平洋地区有深刻了解的领导人,如肯尼迪、老布什等人。但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外交能力逐渐萎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需要转向“经济治国”策略,即经济手段与政治和军事一起用于实现外交和国家安全目标。而中国数十年来一直在磨砺这种技能。根据洛伊研究所的数据,中国目前是太平洋地区第二大援助方,仅次于澳大利亚,但已超过美国。中国的援助方式多样,包括向地方政府捐赠车辆、向学校提供现金资助、向农民赠送农机等。
美国智库“保卫民主基金会”的印太事务分析师帕斯卡表示,从太平洋岛国的角度看,中国的战略更清晰,效果更显著。例如,在南太平洋的汤加,其军事总部对面就有一家中国开设的诊所。帕斯卡认为,看似友善的服务设施也可能成为情报收集和建立关系的前哨。
军事方面,中国海军的航迹正在推进到离本土更远的地方。今年2月,中国在塔斯曼海进行了实弹演习。本月,中国一艘航母的战斗机在菲律宾海与一架日本飞机对峙。帕斯卡声称,在太平洋岛国问题上,中国的胃口更大,不是在逐步渗透,而是在全面扩展。
尽管西方媒体对此多有炒作,但这些杂音并未影响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的合作。5月29日,中国和建交太平洋岛国第三次外长会在福建厦门圆满落幕,发出了合作共赢的信号。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专家阿尔乔姆·加林认为,对于南太平洋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全球稳定的安全岛,致力于互利合作。在会谈中,中国不会对大洋洲国家如何行事指手画脚,而是提出务实合作举措,共同推进经济发展和人道主义项目。对于这些国家来说,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与中国讨论事务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