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退票难 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 规范退票规则保障消费者权益!近年来,随着文娱演出市场的持续火爆,一票难求的现象愈发明显。然而,消费者在抢票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退票问题尤为突出。距离演唱会还有半个多月就不允许退票,从下单到申请退票仅隔了2分钟就被收取50%手续费,这些情况让消费者感到不满。
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发布5起网络消费民事典型案例,其中“方某诉某票务平台服务合同纠纷案”为完善演出市场的退票规则提供了重要参考。尽管演出市场火爆,但退票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同比增长10.85%,但消费者抢票难度并未降低,一票难求现象依旧突出。当消费者因行程变动、突发状况需要退票时,往往面临高额手续费或无法退票的困境。
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印发的通知要求演出举办单位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设定合理的梯次退票收费标准,保障购票人的正当退票权利。然而,实际操作中,梯次退票收费标准缺乏统一标准,消费者退票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经常看演出的消费者李然表示,提前很久就需要抢票,但消费者无法预料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果无法退票或退票手续费过高,消费者的权益被严重挤压。希望平台能细化、优化规则,减少对消费者的伤害。
短时间内退票遭遇高额手续费扣除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平台设定的退票手续费比例与时间节点紧密挂钩,消费者实际退回的款项远低于预期。此外,平台制定的退票规则常以复杂的格式条款形式存在,关键信息不够醒目,存在多种解释空间。当消费者根据字面理解要求退票时,平台方常利用条款解释权作出有利于自身的解释,导致投诉频发。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方某诉某票务平台服务合同纠纷案”直指演出市场退票领域的不合理格式条款问题。法院判决认为,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时,应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这一案例有助于推动演出票务行业形成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减少因退票规则引发的消费纠纷。
针对退票难现象,业内人士指出,演出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越临近开演,退票对上座率和票房的影响越大。主办方设置严格的退票规则,是为了规避恶意竞争和对冲票房风险。但过于苛刻的退票规则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
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关于演出票务的法律法规,明确退票规则的制定原则及各方的权利义务。票务平台应在显著位置明确告知消费者退票规则,简化退票流程,提高退票效率。同时,平台可以收取适当的中介费,保护主办方的利益,保障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