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上个月月底,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0次会议在新德里举行。会议由中国外交部边界和海洋事务司司长洪亮与印度外交部东亚司联秘戴国澜共同主持,两国外交、国防、移民等部门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双方在会议中一致同意,积极落实两国外长近期双边会晤中达成的重要共识,重点关注中印边境的具体问题,照顾彼此的合理关切,力争早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双方还决定保持外交和军事渠道的沟通,加强谈判机制建设,加快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实现边境局势的稳定,推动中印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在此次谈判中,双方均表达了希望彼此保持克制、不越界的意愿,谈判过程显得相对诚恳和愉快。然而,中印边境问题已持续了超过一个世纪,数年前双方因这一问题曾发生过多次严重冲突,局势一度紧张。尽管此后局势有所缓和,但这一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预计不久后双方仍可能因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再次产生摩擦。原本人们认为印度会继续与中国对峙,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印度竟主动向中国示好,展现出缓和的态度。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达到340亿美元,占印度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6%。同时,中国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2年两国贸易额达到1150亿美元。由此可见,保持中印关系的稳定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尽管中印关系出现积极变化,两国之间的边境问题仍然是主要障碍。中印边境线长达3488公里,存在多处争议地区,双方多年来一直未能就边界问题达成最终协议。但此次会议显示,双方均希望通过谈判来化解分歧,维护两国关系的大局。
此前,印度外长苏杰生在日本东京参加四方安全对话(QUAD)时指出,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不佳,这种状态并不正常,印度希望能够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他表示:“我们之间存在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争端,我认为这个问题应由我们双方进行讨论并找到解决方案。”他进一步指出:“显然,世界其他国家也会关注这一问题,因为印度和中国都是大国,我们的关系状况对全球格局有重要影响。不过,我们不指望其他国家来解决我们之间的实际问题。”
在今年七月于老挝万象举行的会晤中,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中印两国作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应当加强对话交流,增进互信。此外,会谈期间,双方在边界问题上达成了许多共识,并同意积极协商,寻求解决分歧的途径。按照正常流程,只要中印双方能够珍惜此次会谈成果,按部就班地落实协议内容,即便无法彻底解决根本性问题,也能够在短期内稳定边境局势,并逐步引导两国关系回归常态。
印度一直视中国为全方位的竞争对手,希望能够超越中国。虽然这种进取心值得肯定,但目前印度的实力似乎还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印度的外交策略一直是两边讨好,一方面向美国示好,同时也寻求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这种外交平衡的态度引起了美国的不满,美国认为印度应毫无保留地站在自己的阵营中。这导致当前的美印关系处于不和谐的状态。就在前不久的一次会议上,白宫的一位高级官员向记者表示,印度永远无法成为美国的盟友。
印度地缘政治专家坎坦近日提出了一项观点:如果中国仅限于为苹果手机装配配件,美国政府可能会感到满意。然而,一旦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和制造手机,美国政府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表现出不满。坎坦进一步指出,若印度经济崛起,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可能也会面临类似的美国政府阻碍。他表示,美国可能会以对待中国的方式来对待印度。此外,坎坦认为,美国倾向于让其他国家从事“低端”工作,为其服务。
尽管美国政府始终将印度视为制衡中国发展的关键角色,但由于中印两国在经济等领域存在紧密联系,印度不大可能放弃来自中国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因此,中印关系最终将趋于缓和。
在当前形势下,莫迪政府终于领会了中国方面的潜在意图,开始主动采取措施缓解边境局势,甚至在尽早实现两军完全脱离接触等问题上与中方达成了初步共识。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为中印关系的恢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方面近期释放了友好的信号,中国方面对此已有所察觉,表明希望尽快解决边境问题。
有分析指出,印度与中国的交流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会在边境问题上做出让步。此外,印度并未停止与美国的合作。正如坎贝尔所言,美国未来将继续与印度保持良好的关系。因此,中印关系在未来可能会在竞争与合作中并存。无论如何,依据印度的行事风格,口头表态是一回事,关键在于实际行动。如果印度对中国表达善意,就需要拿出具体的行动。若印度只是想通过对华关系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莫迪可能会面临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