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灯光刺眼得让人发晕,马嘉祺握着话筒的手心全是汗。音乐前奏响起时,他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念头:千万别破音,粉丝都在看着,网友肯定又要骂了。当第一个音唱出来,他就知道嗓子紧得像是被人掐住,声音抖得跟开了震动模式似的。弹幕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质疑他的水平,有人调侃修音师要加班,还有人建议他回去跳舞。
台下的专业评审们交头接耳,有人摇头有人皱眉。马嘉祺下台后直接冲进洗手间,对着镜子深呼吸了十几次。经纪人追过来想安慰他,最后只憋出一句:“网上那些话别往心里去。”他扯着嘴角笑了笑:“没事,早就料到了。”可转身就看见手机屏幕上粉丝和网友吵得不可开交,那些扎眼的评论像刀子一样往心里戳。
粉丝们急得跳脚,为他辩护;网友也不甘示弱,批评他的唱功。两边吵来吵去,话题越跑越偏,从唱功吵到长相,从实力吵到人品,活脱脱一场网络大乱斗。马嘉祺翻着这些评论,突然想起小时候在河南老家看斗鸡的场景,只不过现在被围观的是他自己。
《歌手》的制作人倒是看得很开:“马嘉祺能来是因为他确实比同龄爱豆唱得好,再说节目也需要新鲜血液。”这话说得实在,现在歌坛青黄不接,老歌手们翻来覆去就那几个,新人又出不了头。节目组巴不得多来几个像马嘉祺这样自带流量的,管他唱得好不好,先把热度炒起来再说。收视率才是硬道理。
十年前大家骂TFBOYS是“掏粪男孩”,现在易烊千玺都成影帝了。当年那些喷子现在又跑去喷新的年轻偶像,套路都不带变的。马嘉祺的遭遇简直就是历史重演,只不过这次换了个舞台。有乐评人说得在理:“现在观众一边喊着内娱要完,一边又不给新人机会,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马嘉祺自己倒是想得开,采访时候还开玩笑:“被骂说明有人关注,总比无人问津强。”这话听着心酸又好笑,像极了被老师批评还强装镇定的学生。其实他比谁都清楚,站在这个舞台上就要做好被比较的准备。那些专业歌手哪个不是身经百战?跟他们同台竞技,压力大得能让人做噩梦。
粉丝们把预测冠军的投票刷得飞起,气得其他歌手的粉丝直跳脚。但节目组早就防着这手,正式投票都是专业评审说了算,粉丝再能刷也左右不了结果。马嘉祺知道这事儿后反而松了口气:“要是真靠粉丝拿冠军,那才叫丢人。”靠实力赢来的掌声才最踏实。
现在的娱乐圈挺有意思的,专业歌手唱砸了大家会说“状态不好”,流量偶像稍微有点瑕疵就被喷成筛子。这种双标现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就像去饭店吃饭,老顾客偶尔吃到沙子可能就忍了,新顾客要是遇到这种情况肯定要闹着退钱。马嘉祺现在就是这个“新顾客”,得用加倍的努力才能换来同样的宽容。
骂得最凶的那些人里,很多压根没完整听过马嘉祺的歌。他们只是单纯看不惯“流量”这个标签,就像老一辈看不惯年轻人染头发一样。这种偏见一时半会儿改不了,得靠时间和作品慢慢磨。马嘉祺心里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排练起来比谁都拼命,经常练到凌晨两三点。工作人员都说:“这孩子挺实在的,不是来混日子的。”
舞台上的马嘉祺和私下判若两人,台下腼腆得像个邻家男孩,上台后却像变了个人似的。这种反差感让不少路人转粉:“原来他不只会卖萌啊。”其实很多年轻艺人都是这样,被贴标签容易,撕标签难。就像穿了一件带胶水的衣服,想换新的得先忍着疼把旧的撕下来。
节目播出后,有音乐老师专门分析了马嘉祺的唱法:“音色很有辨识度,但发声方式有问题,高音全靠嗓子硬顶。”这话说到了点子上,马嘉祺缺的不是天赋,而是系统的训练。他现在就像个自学成才的厨子,做菜全凭感觉,偶尔能做出惊艳的菜品,但稳定性不够。要是能找个好老师系统学习,进步空间还是很大的。
看着马嘉祺在台上紧张得声音发抖的样子,莫名让人想起第一次上台演讲的自己。谁还没有个手足无措的时候呢?区别在于普通人出丑顶多被同学笑话几天,他出点差错就要被全网群嘲。这种压力搁谁身上都够呛,能站上这个舞台已经需要莫大的勇气了。
娱乐圈更新换代快得很,今天被捧上天的明天可能就无人问津。马嘉祺能红到现在,靠的不只是公司的包装。有工作人员爆料:“这孩子特别较真,一个镜头能反复拍几十遍。”这种死磕精神在年轻艺人里还真不多见,大多数都想着怎么轻松怎么来。
现在的观众也挺难伺候的,嫌老歌手没新意,嫌新歌手没实力。马嘉祺夹在中间,既要保持流量又要提升实力,跟走钢丝似的。有次采访被问到这个问题,他挠着头说:“慢慢来吧,急也没用。”这话说得实在,娱乐圈哪有那么多一夜成名的神话,都是熬出来的。
看着马嘉祺在《歌手》上的表现,就像看一个笨拙但认真的学生。虽然经常出错,但每次都能看到进步。这种成长过程其实比那些完美无缺的表演更打动人,因为真实。观众最爱看的不就是这种逆袭故事吗?从被群嘲到被认可,这条路虽然难走,但走通了就是传奇。
节目录制间隙,马嘉祺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练歌。有次被粉丝偷拍到,他不好意思地解释:“怕打扰别人。”这种小心翼翼的性子在娱乐圈挺吃亏的,不会来事儿的人往往走得比较艰难。好在现在观众越来越看重真实感,装模作样那一套已经不吃香了。
说到底,马嘉祺这次上《歌手》就像参加高考的艺考生,专业课上可能比不过那些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但综合实力未必差。观众的评价两极分化也很正常,就像同一道菜有人觉得咸有人觉得淡,口味这东西本来就很难统一。重要的是他敢站上这个考场,这份勇气就值得尊重。
娱乐圈像个放大镜,优点缺点都会被无限放大。马嘉祺现在就像被放在显微镜下的标本,每个细节都被拿着放大镜挑刺。这种体验肯定不好受,但换个角度想,也是快速成长的机会。被骂得越狠,进步的动力就越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压力变动力”吧。
看着马嘉祺在台上越来越放松的表现,突然想起他刚出道时青涩的样子。时间过得真快,当初那个紧张得说话都结巴的小男孩,现在已经能淡定面对全网群嘲了。这种成长比什么奖杯都珍贵,毕竟在娱乐圈混,心理素质有时候比实力还重要。
现在的网络环境挺有意思的,同一个表演有人吹上天有人踩到底。马嘉祺的遭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娱乐圈最真实的生态:流量是把双刃剑,能带来关注也会招来非议。关键是怎么用好这把剑,既不被它伤到,又能靠它开辟出一条路来。
马嘉祺的粉丝们经常说:“给他点时间,他会证明自己的。”这话不假,但需要补充的是,光有时间还不够,还得有匹配时间的努力。好在从目前来看,这孩子确实在认真打磨自己,不是那种赚快钱就走的浮躁艺人。娱乐圈最缺的就是这种沉得下心的年轻人。
说到底,观众和艺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谈恋爱,需要互相适应。观众得给艺人成长的空间,艺人得用实力回报观众的期待。马嘉祺现在正处在这个磨合期,表现时好时坏很正常。重要的是方向没错,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毕竟在娱乐圈,能笑到最后的往往不是最红的,而是最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