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麦主产区自南向北陆续进入紧张抢收阶段,夏种也全面展开。河南夏种已完成四成,以玉米、花生为主。安徽夏种已完成近三成,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各地正根据天气情况抢抓收获“窗口期”,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目前,安徽4300多万亩的小麦收获已接近尾声。安徽省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门召开线上农情调度会,提前5天制作了基于县域精细化的农机适宜度收获服务产品,预测全省将遇明显降水过程,为农业部门精准调度农机及农机手跨区作业提供决策依据。
在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各类气象监测数据。全省布设了65个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站和85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通过平台算法,这些站点收集的气象数据与农田监测数据深度融合,每日生成包括夏收适宜度预报、干热风风险等级在内的十多种数字化农事指导产品,预报精度可达一公里范围。
合肥肥东县的一片高标准农田里,相较于普通气象监测站,这里增加了对水田环境、作物长势、光合作用和土壤温湿度等数据的监测。借助这些站点,远在气象中心也能实时掌握全省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所有设备通过采集器实时将数据发送到省级中心站,进行数据共享和服务。
基于精准气象预报,农业部门得以提前调度农机,在5月26日到30日晴好“窗口期”内全力抢收小麦。今年进度比去年快近4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小麦成熟期相对提前,农业部门根据气象情况引导各地抢收快收,力争在雨前将成熟小麦抢收到手。
河南省气象台工作人员每天早上8点进行气象会商,逐小时更新气象专报,分享到各个部门。气象部门一天两次更新未来72小时逐小时预报,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报服务。如今,农户在田间地头就能便捷获取详尽的气象信息。随着夏粮收获完成,不少种粮大户投入耕整土地、育秧等工作中,为后续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播种打下基础。水稻已经种下去不少,已有三分之一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