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各地纷纷组团前往杭州考察“杭州六小龙”,探讨科技创新的经验;年中,又转向江苏调研“苏超”,研究消费创新的模式。随着“苏超”的火爆,各地能否复制这一模式成为热议话题,尤其是在拥有三支中超球队的山东。
“苏超”走红后,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已启动省级足球联赛筹备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也在研究“全国城市足球联赛”方案。然而,向江苏学习并非易事。网友指出,“苏超”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冲突、经济实力均衡以及发达的交通网络。江苏13市之间的距离适中,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发达,主客场球迷均可当日往返,这为赛事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地理上看,江苏13市直线距离均在300公里内,高铁1-2小时通达,各市观众能当日往返,交通成本低。相比之下,山东虽然多山,但交通并不构成障碍。山东已经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预计到2027年将实现市市通高铁,具备交通优势。从人口密度看,江苏每平方公里有790人,位居全国第一,而山东人口过亿,位居全国第二,人口密度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在文化上,江苏内部的吴文化、江淮文化和楚汉文化长期并存,形成竞争氛围。山东则以儒家文化为主,胶东文化和鲁中文化也各具特色。从经济角度看,江苏13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GDP百强市,而山东16市中有12市跻身全国GDP百强,两者都属于均衡发展的省份。不过,江苏的地级市在财政上有更大自主权,能够更好地支配本地资源,为城际赛事的平等开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如此,经济实力并非决定因素。贵州的“村超”就是一个例子,尽管经济总量不高,但凭借全民参与的热情形成了现象级热度。从体育产业来看,国内现存足球相关企业1.76万家,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企业最多。山东现存1223家足球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青岛、济南、淄博和临沂,其中青岛入选了“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苏超”的成功在于其“赛事+”的创新模式,通过深挖地域文化历史中的戏剧性冲突点,制造话题和热度。体育赛事不仅带来情绪价值,还通过段子手制造的情绪调味,形成“流量—变现”的消费闭环。举办地区联赛很烧钱,但“苏超”采取“政府主导+赛区协同+联赛运营”的架构,政府在各个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投入大量资源,如盘活闲置体育场馆,降低办赛成本。
“苏超”的市场运作也颇具特色,总冠名江苏银行,官方战略合作伙伴今世缘酒业等,这些赞助商的支持为赛事提供了资金保障。江苏省政府还出台了奖励措施,鼓励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活动,以刺激消费。未来,地方足球赛事商业化模式的突破是必然趋势,需要科学规划赛事转播权益、赞助商回报等内容,逐步走向市场化。
“苏超”的火爆表明,深耕本土文化,活力在民间,这样的创新会越来越多。其他省市能否复制“苏超”模式,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